桑雪骐
阳春三月,比争春的花朵绽开得更为热闹的是空调市场发展趋势论坛和渠道商、制造商及业内专家们纷纷发布的关于空调价格走势预测。不仅制造商与渠道商的观点激烈碰撞,就连渠道商阵营内部也展开了PK之争。有人说涨有人喊跌,而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还真让手里握着银子的消费者颇为踌躇,空调价格到底谁能说了算呢?
与去年初各方预测中的普遍喊涨不同,今年两家家电连锁大鳄苏宁、国美可谓重演2005年双方观点完全相反的一幕,只不过,2005年,先发榜的苏宁预测今年空调价格将会上涨,而国美则预测下跌,与今年刚好相反。
前不久,苏宁电器刚刚发布《白皮书》,称在经历了2006年原材料成本上涨带来的涨价风潮后,高位建仓、新渠道建设成本、默认既得利益等因素带来了2007年中国空调行业价格“虚高”现象,但产能过剩、成本下降、高库存、内需不足、品牌整合和渠道竞争等动因将迅速击破价格迷局,而空调市场的当务之急还是恢复由于价格连年上涨导致的受到压抑的消费欲望,回归空调价格的本真;第二天,国美电器、永乐生活电器会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家电课题组也联合发布了 《2007年空调市场消费白皮书》,称伴随着原材料价格的回落,空调价格不会出现2006年的集体上调现象,但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也不大;而几乎与此同时,海尔、美的等9家空调厂商则一致认为今年空调价格将会继续上涨,理由大体是2006年空调涨价并没有影响销量,原材料铜的价格上涨以及高能效比等新品增多等8方面因素。但此说法一出,即遭到部分媒体和渠道商的强烈批驳,甚至于某国产空调企业发言人的身份、学历等都因此而成为被批驳的原因。至此,空调价格的口水战已颇有了街坊大婶街头骂架的意味。
其实仔细研读各方言论,我们发现,不论发布方的学历、身份到底如何,在其对公众发布价格趋势预测之前,的确是做了较多准备工作的,是在掌握了一手的市场消费资料后利用经济学原理作出的前瞻性的市场预测,并非完全的无中生有。在用“腻”了产品促销、价格促销、广告促销等营销手段后,企业借助相关政府部门的权威分析,作出这种所谓的年度预测,既能体现企业的高度又能突出其在行业的影响力,从而增强企业在业内的话语权。
但有业内专家指出,渠道商、制造商们之间的论战背后更多的是利益的驱动。凭借空调起家的苏宁电器,同空调生产厂家的关系源远流长,囤积了大量的空调产品,准备在三四月份依靠价格发动攻势。而对于国美来说,空调作为其后起的利润增长点,其前两年的空调价格下跌论与厂家所希望的涨价相反,今年国美显然想与厂商修好,并为自己保持一定的利润空间,所以对空调厂家传递出一种善意信息。而制造商们积极喊涨的动因更是让人一目了然。
但多年来各权威机构对冷冻季的盘点却清楚地告诉人们,空调价格的话语权并不会因哪家企业喊出的声音早、嗓门大就归了哪一家,价格的决定权从来就毫不动摇地掌握在市场手里,由供求的关系说了算。而空调产品靠天吃饭的特殊性,则又使得市场将一部分定价权交到了老天爷手中,空调价格的走势往往会与气温呈同向运动。如果再出现去年那样的凉夏,那么背负着1000万台库存和能满足全世界人民空调需求的行业产能,空调企业大约需要些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才可能依然高举涨价的大旗。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吃到了去年集体涨价甜头的制造商们会希望今年继续保持其利润率,但企业实现产品涨价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直接通过上调已有产品的价格,称之为“明涨”;第二,调整产品供应结构,投放更多的高价新品,减少或严格控制低价机的入市比例,称之为“暗涨”。从市场表现来看,前一种涨价方式并不为下游渠道和消费者所接受,因此,企业更多会通过“暗涨”的方式实现价格上调。
据报道,在前不久某渠道商召开的2007空调趋势论坛上,与会代表一致达成了先降后涨的共识,随后就有了洋品牌集体降价及10家国产空调降价10%-25%血拼外资的消息,而在春节前,空调业的老大格力则已宣布了全线降价5%的决定。今年空调价格将被哪家说中?当这个冷冻季结束时,在盘点市场的同时,我们不妨也回过头来盘点一下这种种关于空调价格走势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