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用户登录 用户中心 退出登录 收藏本站 English
  • 业务QQ:173538645  
  • 首页
  • 礼品分类
  • 行业礼品
  • 最新礼品
  • 推荐礼品
  • 礼品现货
  • 公司简介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采购指南
  • 专业定制各类礼品、赠品礼品搜索 
  • 1元以下1-3元3-5元5-10元10-30元30-50元50元-100元100元以上
      • 年终礼品
      • 医药赠品
      • 商务礼品
      • 酒业礼品
      • 房产礼品
      • 汽车礼品
      • 促销礼品
      • 推荐礼品
      • 展会礼品
      • 影楼礼品
      • 夏季礼品
      • 最新礼品
      • 会议礼品
      • 礼品现货
      • 通信礼品
      • 银行礼品
      • 国庆礼品
      • 副食礼品
      • 龙年礼品
      • 旅游纪念品
      广告礼品
      广告风筝
      广告伞
      广告衫
      广告帽
      礼品包装盒
      扑克牌
      礼品尺
      工作服
      广告扇
      广告镜子
      储蓄罐
      沙滩椅
      广告气球
      广告纸巾
      医药礼品
      广告湿巾
      新奇礼品
      家庭礼品
      围裙
      户外用品
      广告毛巾
      冰箱贴
      饭盒
      餐具
      保键箱
      厨具
      杯垫
      定时器
      内衣
      牙签盒
      卫浴用品
      保鲜盒
      纸巾盒
      水果叉
      商务礼品
      商务套装
      护甲套装
      高尔夫球套装
      皮具套装
      运动套装
      办公摆件
      领带领夹
      相框相架
      礼品包袋
      礼品CD包
      购物袋
      无纺布袋
      PVC包袋
      休闲包袋
      PP袋
      钱包
      餐包
      纸袋
      旅行包袋
      腰包
      妈咪包
      电脑包袋
      笔袋
      背包
      编织袋
      工艺包袋
      夹包
      登山包袋
      拉杆箱
      化妆包袋
      公文包袋
      洗漱袋
      冰袋保温包袋
      学生包袋
      手机袋
      其它包袋
      无纺布杂物架
      电子礼品
      收音机
      计算器
      闪光电子礼品
      手电筒
      激光镭射灯
      时计万年历
      音箱
      礼品小风扇
      数码礼品
      防狼防盗器
      电子礼品
      钟表礼品
      浪琴手表
      手表
      多功能表
      商务手表
      挂表
      台钟
      多功能台钟
      闹钟
      电子台钟
      挂钟
      电子万年历
      金属工艺钟
      汽车礼品
      车载冰箱
      汽车香水
      汽车挂件
      汽车礼品
      五金工具
      开瓶器
      密码锁
      多功能刀
      工具套装
      烟具礼品
      塑料打火机
      烟灰缸
      火柴
      烟具套装
      工艺机
      金属打火机
      烟盒
      陶瓷礼品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礼品皮带
      女式皮带
      套装皮带
      休闲皮带
      男式皮带
      品牌皮带
      品牌礼品
      派克
      德国公爵
      梦娜礼品袜
      茶叶礼品
      张小泉
      万宝龙
      节日礼品
      台历挂历
      圣诞礼品
      红包
      门贴
      中国结
      灯笼
      春节礼品
      对联、门贴、红包
      手机礼品
      手机座
      手机挂件
      手机礼品
      手机绳
      礼品广告杯
      塑料运动水壶
      不锈钢保温杯
      卡通杯
      塑料杯
      纸杯
      茶具套装
      儿童水壶
      冲茶器
      保温杯套装
      太空杯
      玻璃杯
      金属运动水壶
      保温壶
      广告钥匙扣
      钥匙包
      金属钥匙扣
      亚克力、塑料钥匙扣
      皮革钥匙扣
      PVC软胶钥匙扣
      水晶钥匙扣
      PU钥匙扣
      太阳能钥匙扣
      塑料钥匙扣
      礼品广告笔
      广告圆珠笔
      金属圆珠笔
      金属宝珠笔
      台笔
      挂笔
      奇趣笔
      书签笔
      钢笔
      笔套装
      塑料签字笔
      礼品小家电
      厨卫小家电
      生活小家电
      日用小家电
      其它小家电
      床上用品礼品
      抱枕
      汽车颈枕
      竹席竹枕
      抱枕被
      床上用品套装
      被子
      气枕
      茶枕
      沙发抱枕
      坐垫
      高档工艺礼品
      高档礼品
      树脂工艺品
      水晶工艺品
      琉璃工艺品
      玉石工艺品
      金属工艺品
      玛瑙工艺品
      绒沙金工艺品
      文化用品礼品
      收藏礼品
      笔记本
      文具套装
      便签座、便签本
      笔筒
      奖杯、奖牌、奖章
      胸章、标牌
      文具盒、笔袋
      名片盒
      书签
      办公用品
      会员卡
      卡套、卡册
      电脑周边礼品
      鼠标
      鼠标垫
      MP3/MP4
      U盘
      电脑工具包
      电脑周边礼品
      儿童礼品/玩具
      婴幼儿用品
      毛绒玩具
      童帽
      PU球
      充气玩具
      玩具车
      智力玩具
      护手腕
      • 浏览记录清除
        1. 义乌新闻
        2. 礼品资讯
        3. 礼品常识
        4. 公司新闻
        5. 网站公告
        6. 义乌介绍
        7. 节日大全
        8. 送礼常识
        9. 品牌礼品
        10. 皮带
        11. 陶瓷礼品
        12. 小家电
        13. 汽车礼品
        14. 节日礼品
        15. 五金工具
        16. 手机礼品
        17. 儿童礼品/玩具
        18. 电脑周边
        19. 烟具礼品
        20. 电子礼品
        21. 钟表礼品
        22. 包袋
        23. 高档工艺品
        24. 钥匙扣
        25. 广告杯
        26. 商务礼品
        27. 文化用品
        28. 床上用品
        29. 家庭礼品
        30. 广告礼品
        31. 广告笔
      • 元宵节
        • 添加者:  添加时间:  点击数量:  

        •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 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 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 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 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如今,北方叫元宵, 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 米面、高梁米面等。 元宵节的食俗

            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 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 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 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 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 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 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 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 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 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 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 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 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 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 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 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 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 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 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 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 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 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 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 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 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 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 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 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 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农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农历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农历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 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农历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 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 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 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农历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 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 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农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 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农历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 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 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农历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农历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 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 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 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 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 办法。东方朔就说:“农历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 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 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 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 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农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农历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 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 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 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 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 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 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 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 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 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 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 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 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 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 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 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元宵节诗词选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隋) 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折桂令 元宵(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 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 宵》(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
             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
             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分享到: 微信 一键分享 更多
        • 上一条新闻:
          立春节
        • 下一条新闻:
          中和节
      • 采购流程|
      • 常见问题|
      • 付款方式|
      • 送货方式|
      • 意见投诉|
      • 网站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闻资讯|
      • 快递查询|
      • 厂家加入
      • 注:本礼品网的商标及图标部分属客户注册商标,仅供参考,制做生产需合法授权,并无现货发售。
        COPY RIGHT©2004-2019  http://www.15gift.com义乌礼品城
        主办单位:义乌华品贸易有限公司  浙ICP备08014358号-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