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的生日
民间有一个传说,过去人和动物不分彼此,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日。农历正月初一是鸡的生日,初二是狗的生日,初三是羊的生日,初四是猪的生日,初五是牛的
生日,初六是马的生日,初七是人的生日,初八是谷的生日。这种传说远在汉代就有记载了,可能是一种动物崇拜的遗风,赐予每种动物一个诞生神话,从而也产生
了人的生日——人胜节,并产生了十二生肖信仰,并以其记时。因此,各地民间还流行生命树剪纸,是以树为保护巫术,祈求儿童健壮生长。人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
内对世界的认识是模糊的,对自己的历史也一无所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智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维持自己生存的同时,也在探求人类自身的起源。其他有关人
类起源的神话还很多。这些神话虽然牵强附会,但其中却糅合了许多远古的历史和图腾文化,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如古代的生肖铜镜,现在仍然使用的月份图表、时
辰图表,应用了各种动物的标记,就是与神话传说分不开的。还有认为生命来源树木或动植物混杂这样一种说法。
(二) 女娲、伏羲
中国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最早的说法认为有阴阳二神,是他们开创了天地,也把气变成了人。进而认为人类是由盘古身上的寄生虫变来的。还有一种说法,认
为黄帝、上骈、桑林、女娲诸神共同创造了人类。不过,最有影响的神话是女娲造人。这种记载在民间还能看到许多遗存,如民间剪纸中就有不少女娲造人的形象。
陕西临潼的女皇节就是纪念女娲的盛大节日,但时间较人胜节晚一些,是在正月二十日。该日又称为补天补地节、女王节、女皇节、女娲生日。该节日有两项活
动:一是补天。即过节时,由女家长主持,把“补天饼”抛到房顶,象征女娲补天,同时往地上、井里也投掷补天饼,称为“补地”,然后全家才能吃补天饼。另一
种是把饼放在庭院,叫做“熏天”。补天饼有两种:一种是用面糊烙的煎饼,一种是硬面的烙饼或蒸饼,但是一律要求呈圆状,且薄。女娲为中国远古的女始祖神,
人胜节则是人们对始祖神崇拜在节日上的反映。另外一个有影响的是伏羲氏,河南淮阳的人祖庙就主要供奉伏羲。
人祖庙是淮阳地区的一种通俗叫法,实际指的是伏羲陵和伏羲庙。伏羲又称伏戏、赫胥、包羲、宓羲、虏牺、义皇,乃为同名异写。伏羲,又名太昊、泰昊、太捭、
太皓等。历史上认为伏羲是华夏族的始祖、人神、共祖、神主,碑文有“斯文鼻祖”、“人根之祖”。淮阳地区称伏羲为“人祖爷”,称女娲为“人祖奶奶”。淮阳
人祖庙会每年举行一次,时间在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在此期间,方圆数百里的人都蜂拥而至,打着各种旗帜,自发地组成队伍,每天少则几万人,多则达十几万
人。人们除了进行祭人祖、占卜和巫术活动外,还跳一种巫舞,名曰“担花篮”。据说这是敬奉“老母娘娘”(女娲)的,以舞悦神。这种舞蹈只能由妇女跳,在妇
女内部传授,男子被排斥在外。
后来盘古被列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在古代文献《三才图绘》中就绘有盘古画像,在汉代画像石上也有盘古开天辟地的形象。接着民间又编造了天皇、地皇、人皇
的神话。这些都是人类的始祖,但是祖先神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母系氏族时代,人们认为妇女所以能生育子女,是她们与图腾发生一定接触的结果。在中国古籍中有
许多感生神话,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如华胥踏人迹而生伏羲,附宝见电光绕北斗而生黄帝,吞神珠薏苡而生禹。在苗族民间剪纸中有一种“犬父人母”的形象,传
说有些苗族是由女祖先与犬图腾生育的。这种信仰在畲族也存在,还绘有精美的《祖图》。因此,当时对图腾和女祖先同样重视。
最初的祖先神,应该是女神。距今七千多年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些石雕女神像,是供奉在火塘边的。在红山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不少泥制或陶塑女像,有些
形象与欧洲发现的女神像近似。不过,在红山文化遗址中比较庄重的偶像,应该是神偶,那些容易被打碎或又随意捏制的孕妇形象,可能是一种求育、保育的巫术造
具。在河南淮阳人祖陵附近也供有人祖奶奶庙,实为女娲庙。女娲本是远古时期的传说人物,是有作为的女性,一是有补天之功,二是抟土造人,三是充当媒神。全
国许多地区都建有女娲庙,向女娲求子。如民间的拴娃娃就是类似风俗。在河南省淮阳人祖庙上有一种“泥泥狗”,猴面人身,身躯粗犷,阴部中央画一竖红道,两
侧各画一条绿道,又在其上画若干横道。学者认为这是女阴形象,类似甘肃彩陶中的贝文。这个人面猿又称人祖,在泥泥狗中占有突出地位。中国古代的社神,实际
就是氏族祖先,后来演变为农村公社的祖先。传说中的西王母等女神,也属于女始祖性质。山东郓城流行过一种七姑娘节,传说七姑娘为天公的第七女,认为女红就
是七姑娘传授的。过节当天妇女抬着七姑娘神像,游街串巷,口念“七姑娘,转井台,教俺绣花做绣鞋”。此节也与女神信仰有关。
随着父权制的产生和发展,才出现了男性祖先。当时图腾在生育中的作用为男神所取代,但是女神并没有立即消失。因此,当时的生育之神,除了延续下来的女
娲外,伏羲也是其中的一个,从而出现了伏羲与女娲共同造人的神话。在山东武梁祠画像石上还有一幅伏羲女娲像,上身为人首蛇身,下身为两蛇交尾,中间有一个
婴儿。这幅画生动地描述了伏羲、女娲是夫妻关系,还组成了一个父系小家庭,这是当时人间的家庭婚姻关系在神话艺术中的反映。
(三)泥泥狗
河南淮阳人祖庙会上还有大量的泥泥狗销售。泥泥狗,又称小陵狗,实际是指各种泥制的玩具,皆以当地出产的黄土和泥制成,以黑、红、白诸色画成各种图案,造
型以人祖为主。人祖是一种猴面人身泥偶,还有打火猴、兜肚猴、抱膝猴、穿衣猴、猴头燕、猫拉猴、双头虎、多角兽、鱼、蛙、狗、鸡、猪、牛、马、羊、蛇和陶
埙等。所有祭祖进香的人,都争先选购,其用途有三:一是供求育巫术时“挂娃娃”用,二是赠送给沿途小孩的,三是带回家哄孩子玩乐。
泥泥狗是生育信仰的产物。过去淮阳地区有一个传说:原来的人祖陵并没有那么大,如果朝香者从家乡带一把黄土添在人祖陵上,就可以借助人祖的神力,以黄
土易人,生儿育女,而伏羲正是抟黄土为人的圣人。于是朝香祭祖者都从家乡装一小袋黄土,撒到人祖陵上,从而人祖陵才日益扩大,变成现在的规模。后来,人们
感到携带黄土十分不便,就开始有人以黄泥捏人,又捏禽兽等物,最后发展成制泥泥狗。这个传说表明泥泥狗发端于抟黄土造人传说和求育巫术。淮阳地区已婚未育
的妇女,为了祈求生育,在人祖庙会上选购几件泥娃娃,象征伏羲、女娲捏的泥人,也象征自己要生育的子女,供奉在人祖奶奶像前,或者挂在人祖奶奶像身上。除
烧香祈求外,还要绕人祖奶奶转一圈,认为这样才能在人祖的保护下,生儿育女。事后把泥娃娃带回家中,如同从人祖那里领回了小孩,今后生育的子女就能健康成
长。在人祖陵显仁殿的台基石东北角有一个圆洞,俗称子孙窑。凡是到人祖庙朝香的人,都要用手摸一下,认为这样就会生育子女。这些都是求子性质的接触巫术,
是母系氏族时代生育信仰的产物。
上述生育巫术,在有关文献记载和民俗中也有反映。民间谚语说:“七日贴人于帐”。在中国各地有许多关于生育内容的剪纸,如陕西的宝葫芦,陇东的生命
树、寿花,山东的招魂娃娃,甘肃的双狗抓髻娃娃。由于人胜节在春节期间,当地也贴不少求子年画,如麒麟送子、兰房生贵子,江苏地区还泥塑大阿福,这些都属
于祈求人类繁衍的巫术活动。
(四)占卜放生
人胜节的活动还有一些。
一是占卜吉祥。根据气象判断吉凶,以卜人类的繁衍。在西北地区多在人胜节前后购买“生命树”等剪纸。在北方还流行一种活动:让小孩头顶八卦,测试能坚持多久,以训练其耐心,期盼吉祥。这也是一种祈求人丁兴旺的吉祥物。
二是放生。放生是受佛教影响发展起来的,但与人胜节神话传说又有一定联系。
三是文艺活动。这类活动往往与春节的文艺活动相同,但也有其特点。如陕西延安在人胜节时,把鼓抬出来,鼓声一响,人们就跃跃欲试了,“锣鼓响,脚片
痒”。大家都拥向广场,开始闹秧歌。男女都可参加,选举队长。秧歌队到处转院拜年,以酒洗尘。秧歌种类较多,有过街秧歌、排门秧歌、大场秧歌、走灯秧歌、
老秧歌等等。延安闹秧歌,起初也是为了驱疫,后来才变成娱乐活动,当然也有加强联络、劝善等教育内容。
由于人胜节又在春节范围内,所以有许多传统体育和游戏,如汉唐时期就流行的蹴鞠(足球),元代还以比赛蹴鞠为军队训练项目。另外,还有唐代的踏球和木射
球。儿童则玩小谣儿、捉迷藏、老鹰抓小鸡、打陀螺、玩杠子、踢毽子、踢球等。人胜节期间,各地都有捏面人、吹糖人的艺人沿街叫卖,看来是一种小生意,其实
与女娲造人传说也有联系。当时也流行各种棋类玩具,北京还有一种“卧游山湖”的游戏,它类似升官图,但游玩的地点都是地名,借此传授地理常识。近代又从西
方传入台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