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学生在课堂上照过镜子吗?我想,大多数老师的答案是肯定的。 而我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常常感慨不已。因为在处理此类问题时,我犯过荒唐的错误,也有过明智的处理。
那是多年以前的一堂课,到现在我仍记得很清楚。当时我正在给学生分析《愚公移山》,讲到关键处,我问学生:“假如天帝不派人搬走这两座大山,愚公还会不会挖下去?结局如何?”停了一会儿,我避开了众多高举的手,目光盯住一名正低着头看什么的女孩子。我叫了那女孩的名字。她愣愣地站起来,手足无措。我踱过去,伸手从抽屉里摸出一面小圆镜。那孩子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竟然伸手去抢。我大恼,高高举起,狠狠摔下。“啪”一声脆响,圆镜四分五裂。那孩子“哇”地一声哭了,大跑着夺门而去。
事后我了解到那女孩的镜子是她离婚的妈妈留给她的。她把小镜子总带在身边。虽然我知道了她照镜子的真相,但我还是不能原谅她——课堂上照镜子总是违反纪律吧。
可是,不知什么原因,近几年来,那面小圆镜却常常出现在我的眼前。有时竟然感到镜子的碎片散在心底,刺得我难受。我意识到当初做法的鲁莽,我伤害了一个孩子的心。
可能是某种巧合,也可能是某种机缘,有意要考验我十多年后有没有进步。前些日子,惊人相似的一幕又一次出现在我的课堂上。那天,我在上《列夫·托尔斯泰》,一个偷偷照镜子的孩子进入了我的视野。我正在引导学生分析托尔斯泰的形象,适时打住,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托尔斯泰知道自己长得这么‘平庸和粗鄙’吗?”学生回答“知道”后,我问:他通过什么知道的呢?我走向那个照镜子的同学,低头加重语气说:“镜子是观察自己的相貌的,可是不必时时处处照镜子!”然后,我话锋一转,“你看,托尔斯泰多有自知之明。同学们,托尔斯泰的相貌并没有遮蔽他伟大的心灵,相反,却让他的内心世界通过他的眼睛投射到广袤的世界上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感到他的伟大力量!”一次课堂危机被我悄悄地化解了。那孩子很快投入到了学习中去。
课后,我把那孩子叫到办公室。他马上承认了错误,还说以后再不照镜子。我说:“不照镜子可不行。鸟爱青山鱼爱水,哪个孩子不爱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照镜子不能在课堂上进行。我希望你在宿舍里好好地照照自己,让自己的外表美起来。到了教室就要努力学习,让自己的心灵美起来!”他顺从地点了点头。
两次处理镜子事件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任何时候都有教育的机智在!两件事里镶嵌着两面小镜子,一面已碎成教训,提醒我少犯错误;一面永远完好,鉴照我的教学行为。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我愿把心打磨成一面镜子,并且不断地增加它的光洁度,努力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成为孩子一生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