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餐饮企业逃避开票的做法花样繁多,“正好用完发票”“发票机坏了”“可以享受打折”等已成为餐饮企业常用的套话,而这种方式似乎并没有触碰到消费者的承受底线。因此,餐饮企业也能频频得手、屡试不爽。以国家税收流失作为代价,是什么原因让餐饮企业与消费者达成如此默契?
送礼品诱惑顾客意在少纳税
如今,餐饮企业拒绝开具发票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赠送纸巾、饮料等礼品诱惑消费者;给消费者打折,降低用餐费用;赠送代金券代替现金折扣等。
“发票就是缴纳税额的凭证。餐饮企业之所以想方设法不开具发票,主要意图还是想少缴税。”省地税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处处长石珠明说,全省多数餐饮企业实行定额缴税制度,这种方式是通过严格的标准测算出餐饮企业收入总额,然后再按照税率去核定餐饮企业应缴纳的税额。
“一些饭店如果生意不错,当月的营业收入就会增加,消费者如果全部索要发票,企业就会超过这个纳税定额数。如果连续几个月都是如此,税务部门也一定会重新核定,提高企业缴税的额度。”一位省城大型餐饮企业的财务主管郭经理透露,餐饮企业通过送礼品等方式不开发票,其目的就是为了隐瞒真实的营业收入。
目前,餐饮企业上缴的税费率大约为8%左右。如果一顿餐的价格为200元,企业应该缴纳税款为16元,赠送的饮料、指甲刀、纸巾等价格一般不足5元。如果用餐价格较大,价格不菲的礼品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也知道不开具发票属于违规行为。可是,没几个消费者愿意较这个真儿。考虑到举报的繁琐过程,拿点礼品就算了。”宋剑飞说。
对于消费者来说,换取适应的礼品,总是要强过一张无用的发票。对于餐饮企业来说,不仅能为自己节省一小笔开支,同时也因不入账单避免了定税额度的提高。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默契的形成也就变得水到渠成。
折射出守法纳税意识的淡薄
“经营者采取何种优惠方式,是企业自己的行为,这丝毫不能影响到为消费者开具发票的义务。”石珠明强调,企业的这些行为折射出其较差的守法意识。
“这一点从结账的方式就能体现出来。每次结账索要发票时,服务人员就会强调公司有规定,需要消费者自己前往服务台领取。这样一项服务难道就不能主动拿给消费者吗?”太原市钢材批发商方烈认为,本应是饭店主动的义务,最后总是等待消费者去索取,这与服务行业的本质相背。
多位受访专家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观点:随着诚信体系的不断完善,经营者发票使用好坏、是否依法用票情况也一定会作为纳税信誉评定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偷漏税行为会成为企业成长中的一个黑点,影响到企业的融资、上市等方面。
“板子全部打在企业身上,也有失公允。在国外,索要发票是为了自我保护,而在中国,索要发票主要取决于能否报销。”石珠明解释,不开具发票送礼品的现象也表现出了消费者维权意识、纳税意识淡薄的一面。这一点在记者的采访中也得到印证:受访的消费者中有一半以上表示,如果饭店打折、送礼就会放弃发票的索取。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依法索要发票其实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倡导大家索要发票,就是为了鼓励依法纳税,给商家不留下偷税漏税可乘之机。”山西大学法律学院的梁慧瑜说,索要发票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比如饭店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发票也就成为一种证明餐饮服务合同的凭据。
现场刮奖发票仍是有效控税方式
不开具发票送礼品的现象,也体现出是税务部门监管制度不够完善的一面。现场刮奖发票的实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行的。
“餐饮业税收具有特殊性,一直存在着不建账、做假账的现象。”石珠明说,在税务机关、餐饮企业和消费者三方的博弈下,借助消费者对小概率大金额奖金的博彩心理,现场刮奖发票逐渐进入了百姓的生活。
2006年11月,在现场刮奖发票实行以后,太原市餐饮企业税收大幅上涨。为此,在政府财政的支持下,太原市每年在有奖发票上投注了400多万元。“现场刮奖发票的实行,有力地带动了消费者索要发票的积极性。如今,即使出门扔了,也要碰碰运气。”郭经理说。
随着现场刮奖发票制度的实行,餐饮企业出现了不开票就送礼品等应对策略。同时,加之消费者难以掌握假发票的识别技巧,餐饮企业与消费者双方让步,各取所需。在三方的继续博弈下,也促使了税务机关在新一轮博弈中对有奖发票制度的完善。
今年1月1日,全省地税系统新版普通发票正式启用。如今,很多餐饮企业使用的机打发票,不仅降低了发票使用的成本,也使得发票真伪变得更容易识别。
“目前,太原市机打有奖发票测试已经结束,与之前的一样,机打发票同样可以当下刮奖。”省地税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处高宁说,此次在保证兑奖总金额不变的境况下,太原市调整了奖项设置,由以前的10元、100元、1000元、2万元四个奖项变成了2000元、1万元、5万元三个奖项。
但是,为了减少税收的流失,通过奖金去激励消费者索要发票的做法只能是一时之策。相关专家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方式并不能保证控税一劳永逸。因此,从税收法律制度上堵塞漏洞才是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