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丢掉制造业!未来40年,东莞肯定还会是世界制鞋业中心!”11月29日,位于东莞厚街的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的声音令全场振奋。
这天举办的“世界鞋业发展论坛”,可谓亚洲制鞋业的“群英会”。但谁都没有忘记居安思危。就在10月24日,曾经是东莞鞋业标志性企业的常登鞋业突然转业,以补偿4000余万元的代价结束了它在制鞋业的历程,令制鞋业蒙上了一层愁云。
一边是挣扎和彷徨,一边却是满怀欣喜的盼望。劳动力成本的抬高和国际贸易前景的不明朗,将“世界鞋都”东莞推向变革的风口浪尖。
「危机」冬天,鞋厂纷纷倒闭
中小鞋厂倒闭增多
明亮灯光的映照下,“中国女鞋教父”张华荣有些激动。面对制鞋业1000多位同行,他放弃了事先准备的讲稿,即兴而谈。
“我敢断定,制鞋业会从暂时的困境中走出去。我们不只做得下去,还可以做得更好。”张华荣以自己的思路,为鞋业界的同行打气。在东莞,张华荣已经做了11年鞋子,一次又一次的风浪他都经历过了。
1996年10月,张华荣带着80名江西老华坚鞋业的员工来到了东莞,在厚街镇白濠工业区租下一家当时倒闭的台资鞋厂,挂牌成立了东莞华坚鞋业有限公司。那时张华荣的华坚鞋业在东莞还排不上号。当时位于东城的台资厂常登鞋业已经发展到数千人,正处在辉煌阶段。
1989年常登鞋业创立,有1000多工人。那时台商在东莞投资兴建的大鞋厂并不多,常登鞋业已经算是很大规模了。今年10月24日,这家曾具有标志性的鞋厂突然宣布转业,并为员工准备了4000余万元经济补偿。
“这个厂在我们的心目中,是怎么都想不到会不做了的。”厚街松江鞋材厂董事长柏再骏深感惋惜。
柏再骏发现,今年冬天招人比往年容易些,因为厚街最近倒闭了很多鞋厂,尤其是中小型的鞋厂倒闭明显增多,工人都得重新找工作。柏再骏认为,是即将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使得制鞋业雪上加霜。
“人选得不好就亏了”
两个月前,松江鞋材厂董事长柏再骏就已经开始学习《劳动合同法》了。在他看来,这是对他事业的生死考验。
据柏再骏分析,《劳动合同法》提高了用工成本,使得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制鞋业首当其冲。“我算过,如果正规地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那么我在一个普通工人身上,每个月要支付起码2000多元。企业和员工是价值交换的,我付这么高的工资,那我的人才必须具备这么高的能力。但现在员工的职业化程度是不够的。对我来说,选人就非常困难,选得不好就亏了。”
东莞南城一家皮革厂老板张先生告诉记者,制鞋业越做越艰难,反倾销、缺工等问题都缠上了制鞋业,有些加工厂甚至只有5个点左右的利润。如果再抬高人工成本,很多企业都会撑不下去。
“要么转型,要么就倒闭。我认为做低端产品的企业是没有办法捱过去的,像厚街的鞋厂,我估计至少40%的厂适应不了。这绝对是一次革命,一次行业的大洗牌。”柏再骏说,鞋业现在的状况是没有无限量供应的劳动力来依附你,也没有政府来扶持你,在《劳动合同法》的冲击来临之时,你只能靠自己闯出一条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