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洛阳博物馆在“洛阳文物精华展”中展出的战国时期的镶金“山”字纹铜镜,出土时残损严重,经环氧树脂胶粘剂修复,至今已20年依旧如故,令人对环氧胶粘剂成效更加肯定。
1998年洛阳博物馆筹备“洛阳文物精华展”时,由洛阳市文物工作队调入一批铜镜。其中的一面战国时期的镶金"山"字纹铜镜,造型与纹饰在洛阳地区极为罕见,颇具观赏与研究价值。但由于埋藏久远,该镜出土时已残为51片,其中最大残片长10厘米、宽5厘米,最小残片仅长1厘米。由于残损严重此镜已无法正常陈列,也严重影响了对它的研究及保管工作。为了使它的形体能够真实完整的重现,就要把它完整的修复起来,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它的价值,并真实的反映出它的非凡的艺术魅力。
使用哪种胶粘剂来接合这些残片,接合后能达到满意的粘接强度得以使此镜能够长久保存,对各种胶粘剂的选择就十分重要。经对各种胶粘剂全方位的审定后,最终选定使用高强度又无毒的环氧树脂胶粘剂来进行粘接。该环氧胶粘剂由双组分管装,使用时均匀调配、6小时后固化,其特点是粘接方便、牢固。文博系统多年来使用环氧胶粘剂对多种文物进行修复,粘接效果及强度尤为突出。据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专家介绍,粘接时先将各残片置于操作平台上,注意粘接时一定要准确掌握各粘接面的具体情况。抹胶时尽量不要让胶溢出表面以免污染镜体,接合时以中线划分一半一半地粘接,最后再将2部分粘合。完毕后用纸胶带以“米”字形扎紧,由于该环氧树脂胶不是速干型,所以为防止在胶液在凝固过程中镜体起翘变形,还要在上面压上适当重量的物品使其平整。待胶完全凝固后取下重物、小心揭下纸胶带,以手术刀轻轻铲去接缝处的少量胶痕,并取棉球蘸丙酮溶液擦去胶渍后,粘接步骤结束。
对于补缺,文物修复的原则是使用的材料要尽可能的接近原件。在铜镜补缺材料的选择上,通常使用铅锡合金法。可是由于此镜酥化较重且缺块不集中,制模较难等原因。为此采用环氧树脂类材料SV427+HV427来做补缺。SV427+HV427是环氧基类树脂的一种,为环氧基类树脂合成材料。这种材料由韩国国立扶余博物馆保存科学室提供,其主要特点是硬度大、着色好、可塑性强、存持久、不易变形等。它由主剂与硬化剂调和而成,比例为1:1。合成后呈暗红色泥状,经6小时慢慢固化。固化后虽硬度大,但使用刻刀或手术刀能够较容易的在其表面上表现出所需的各种纹饰,同时本身在硬化的同时有极强的粘着性、固化后可牢牢的与断面连接。操做时在天平上称出同样质量的主剂和固化剂,然后将两者调合均匀,以手术刀仔细的将它抹在镜体缝隙处,在抹时要注意千万不要伤到镜体,抹完后待其慢慢干燥后就可进行大面积的补缺。补缺和填缝的操作基本相同,但由于SV427+HV427本身的粘着性,在补缺时一定要在操作平台上先铺一张薄薄的白纸,以防它与操作平台粘在一起。抹入材料要稍稍高出镜背,备干燥后雕刻纹饰,注意表面要抹平整,自然干燥6小时,待其完全固化后根据此前的所绘图以铅笔在它表面画出残缺纹饰。然后以刻刀根据所绘花纹仔细雕刻,雕刻完成后就该对残存料珠的补配了。该镜共残失料珠9枚,料珠补配也此种材料,搓出形状后,将它们粘合在残缺处即可。最后的工序就是在修复材料上着色复原。着色的选材使用漆片酒精溶液调配天然矿物颜料来着色。由于SV427+HV427具有良好的着色性,所以可直接在其表面上色。色调调好后,以涂、画等方法层层在修复面上做旧,直至与器物原色一致,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