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2月22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表示,今后要针对保健食品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保健食品准入门槛,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将修改和制订注册管理办法、检测办法等规章,提高保健食品产品注册和生产许可的审查标准。对申请注册和再注册的产品,要按照新的标准和要求,严格把关。对已经获得保健品生产许可的企业,要按照修订后的生产许可条件进行重新审核。同时,《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也在加紧出台。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是不是就能管住保健食品市场的乱象呢?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食品安全卫生专家董金狮对此作出分析和评论。
现在保健品市场很火,但是乱象也很多。比如知名品牌"红牛饮料"遭到质疑,涉嫌加入非法添加剂。那么,保健品市场的乱象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董金狮:保健食品越来越火爆与宣传过度和消费者不知情以及监管存在问题都有关系。首先就是质量安全问题,保健市场的假冒伪劣较多,原材料的质量、采购、加工其实是很难控制的。
规范、治理保健品市场的乱象已经至少有十年的时间了,但是为什么治理一直不断而乱象也是一直不断呢?
董金狮:这里面有企业利益的驱动、监管的漏洞、和消费者的盲动。企业为了利益扩大虚假宣传,甚至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这是企业本身的问题。第二监管方面也有漏洞,比如过去的保健食品是由卫生部来监管的,后来又转上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这里面政府的职能调整以及执法的主体发生了一些变化,加上我们的一些标准没有跟上,标准更新没有及时跟上,导致了市场相当混乱。还有消费者现在都为了健康、养生、长寿,这个目的愿望是好的,可是消费者又没有识别真假保健食品的能力,只能是看广告看宣传,其实看不到疗效。
“三洞”中监管的漏洞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也就意味着在产品生产的源头要进行监控,这是不是一个有效的监管办法?
董金狮:产品的质量管理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对企业进行加大管理提高门槛是必要的手段。但是提高门槛更要加强监管,如果把门槛提高了不加强监管可能搭着梯子绕过门槛,或者是像老鼠一样从其它地方钻过去,这样导致了门槛还在,门槛还很高,可是乱象依然存在。所以我觉得监管可能比提高门槛更重要。
这些标准和条例的制定过程当中应该有一些什么样的具体的条款来增强监管的针对性?
董金狮:政府文件出来以后一定要把它细化,要有可操作性。比如保健食品要从原材料入手,原材料、加工过程、环境都要进行规范,产品的宣传、标识也要进行规范,细节方面要有条款。比如说保健食品用的添加剂,从2011年6月20号正式实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EB2760-2011,是最新的。在这之前我们国家也有相关的食品添加剂的标准,还有一些是我们的食品营养的强化剂使用的卫生标准,甚至还有其他的一些饮料通则等等,这么多的标准和一些规定要进行整合,整合完了以后要讲清楚,以前那些作废的就不能再参考了,哪些要执行新的,新生产的产品要按照新的标准执行,以前老的标准和制度作废以后一定要给个交待,生产的产品可以在保质期内进行销售,但过了保质期以后必须下架。
新生的产品必须制定新的标准,这样对以前的产品监管有一个交待,对新的产品也有一个更高的准入制度,这样从根本上打消现在目前混乱,像红牛饮料的问题,之前是97年卫生部发的许可,现在那个许可里当时对里面加的咖啡因没有明确的规定,现在我们标准已经出来了,对咖啡因这种东西不允许加在这个里面,新的标准可能只能用可乐型的含汽的饮料里面。
我们国家的监管似乎是有一些滞后,很多是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之后才会采取行动来取缔或者是提高行业标准,这次新标准的制定能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滞后性?
董金狮:从制度上来讲,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比原来的制度更上一层了,比原来一些规定更具有法律效力。我认为里面涉及到的条款一定要细致,对以前的产品怎么办,新的产品怎么办,违反了哪一条应该怎么进行处理,应该要细化,如果不细化企业照样会钻漏洞,而且条例也不是万能的,在执行过程中有漏洞的话要随时修订。
中华工商时报引用业内人士的观点说,尽管我国在2009年2月颁布了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保健食品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等。但由于至今没有出台具体管理办法,这些原则性的规定在执行中常常走样,保健食品审批、监管、生产等常因法律依据缺乏而出现混乱。
中国保健协会食物营养与安全专业委员会会长孙树侠认为,保健品的安全监管,管理部门可以通过随时抽查、比照抽查样品的近红外图谱与备案的红外图谱,来实现对药品的一般监管;对于食品来说,现在许多地方采用食品追溯系统,建立起覆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数据库。这些办法都可以使保健品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