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13岁的儿子中意从来都把自己当义乌人,对江西弋阳的老家印象不深。中意在佛堂二中读书,小学是在佛堂镇第一小学读的,成绩在班里是中上水平。正月初三,他跟着妈妈来到新世基的老街路口,给过往的行人擦皮鞋。中意带着一本小说,是《七侠五义》。正月里的生意特别好,初二下过雪,地上还有几分泥泞,一些去拜年的人走到路口就停下来,擦干净皮鞋再走到亲戚家拜年。
顾客都客气,一般也不问价,先擦了鞋再说。“过年时钱比较好赚些,平时价格没这么高,你看,擦一双短靴4元,顾客给得挺爽快的。”黄秀娟满意地说。
“妈妈,下个顾客来,让我来擦吧,你去歇一下。”中意对妈妈说。“好的,你来。”黄秀娟应声就给儿子让座位。原来,儿子今天跟出来,不光是为了陪妈妈,也是为了完成一项寒假作业。老师让学生寒假为父母做点事情,体会父母的艰辛,还要写作文。中意决定陪妈妈擦一天皮鞋。有顾客来了,中意笑脸相迎,按照妈妈的提示,先用布擦去灰尘,再上油、涂匀、打光亮,动作还算是麻利。接到顾客递过来的5元钱,他开心地让妈妈找零钱,口里不断地说:“谢谢!”
黄秀娟说,自己一家在义乌佛堂已经4年了,目前租住在江滨小区的一间车库里,月租金170元。他的丈夫在建筑工地上干活,春节前10天就放假了,正月初三这天到租住在赤岸的老乡家去拜年了。她自己和儿子会早一点收工,也去老乡家吃晚饭。
“在佛堂擦鞋的很多是弋阳老乡,建筑工地上老乡也挺多。”黄秀娟说,春节期间擦皮鞋的生意好,她是不舍得休息的,正月初一休息了一天,初二下雪也没出工,初三天一放晴她就出门了。“干一天,有100多元的收入呢。”她喜滋滋地说。
“过年不回老家,家里的老人不想吗?”“习惯了,我们都是夏天的时候回老家的,夏天擦鞋生意清谈。孩子放暑假,会带孩子回老家住几天。”黄秀娟说,孩子四五岁的时候,他们就带着他出门打工了,原先丈夫在义乌城里干活,后来到佛堂,孩子稍大些她就到街上擦皮鞋,两人收入一年算下来有好几万元,吃用除掉,在老家已经盖起了新房。本来,一家人回老家生活也不错,但孩子已经习惯义乌了,所以他们就决定继续在佛堂,起码让儿子安心地考高中。“成绩好的话,外地人的孩子也能上义乌中学的。就算考不上,我们也要给他买个高中读。”黄秀娟说,他们本来已经有能力住得稍微好一点,但为了攒钱,改善住房的事情还得缓一缓。
黄秀娟告诉记者,她的丈夫是泥水工,这几年在工地上也算学了些手艺,当大工了。一天的工钱有150元。一家人每年节余两三万元不成问题。江西离浙江近,他们有空的时候就回去,春节回不回没关系。儿子早就习惯了义乌的生活,暑假回老家待不了几天就吵着要回来。
“其实我们挺喜欢这里的,这里生活很实惠,当地人也没看不起外地人。如果儿子在这里读书,我们就攒钱买套小点的房子。”黄秀娟憧憬地说,她的老乡里面已经有了这样的榜样,成了大家羡慕的对象。
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给记者看,是一份招工广告,写着:“急聘送货工,男性,月工资3000元以上,包住宿,午餐补助。”“我昨天看到的,就揭下来了,给老家的表弟打了电话,他曾经托我帮忙找工作的。你看这工作怎么样?”黄秀娟说,她已经给表弟打过电话了,过两天表弟就会来,看看能不能应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