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记者来到郑隆兴家,与他进行了一番深谈。
郑隆兴是东山头村有名的手艺匠人。在他8个月大时,父亲就因病离世,是母亲王宝凤一手把他拉扯大的,母子俩相依为命。26岁时,郑隆兴成了家。恰好当时部队下乡借用职工,相中了他。郑隆兴一去福州军区工作就是11年,多年来,他都将工资寄给了母亲。由于经济问题,婆媳俩闹出了些矛盾。
1986年,郑隆兴从部队回来,创办了自行车配件厂,生意红红火火,很快便成了万元户。但婆媳关系不和一直困扰着他,最后闹到了“有妻没娘,有娘没妻”的地步。心疼母亲的郑隆兴无奈离婚,将一切都留给了妻儿,净身出户,自己则一心照顾老人。
用身体为母亲取暖
郑隆兴的母亲身体原本一直很好。5年前的11月,一次意外,王宝凤摔了一跤,右手手骨骨折,顿时昏迷不醒。两个孙子赶紧将她送到了中心医院。在医院抢救后,王宝凤逐渐恢复了意识。医院的护工照理不周到,母亲身体冰冷,一天比一天吃得少,越来越虚弱。“医院照顾不好,还是自己带回家照顾吧。”郑隆兴下了个决定,在第10天时,他将母亲用三轮车从医院偷偷带了回来。
一回到家,郑隆兴拿了个藤椅,背着母亲让她在门外晒太阳,然后打了个鸡蛋汤,喂给她吃。见母亲狼吞虎咽般吃下了一碗,郑隆兴高兴坏了,很快又喂了一碗。晚上,郑隆兴将床重新铺好,并垫上了电热毯。即便如此,王宝凤的身体还是冰凉冰凉的。郑隆兴放心不下,晚上就睡在了母亲身旁,手靠手、背靠背地用自己的身体帮着取暖,母亲一有什么动静了,就起来照料。隔壁邻居见到郑隆兴母亲的情况,都觉得老人快不行了,劝郑隆兴:“可别心痛了,你母亲已经长寿了。”
郑隆兴一直于心不甘,在他的悉心照料下,母亲的身体渐渐得到恢复。两个多月后,许久不讲话的母亲突然叫了郑隆兴一声“爸爸”,听到后,他眼泪直往下流。第二天就去医院求助,找来很多中药,每天煎好药喂给母亲。
一个人独自照顾身体垮掉的母亲实在不容易。因为担心老人的四肢长时间不运动会出现萎缩,郑隆兴每天要帮母亲按摩。而且老人神智不清,大小便失禁,他需要时常查看老人的被褥,每天晚上需要为母亲换一次尿布,隔两天就得给母亲擦一次身。常年睡不上一个安稳觉。
放弃月薪8千的工作常伴床前
郑隆兴的朋友龚昌喜说,5年来,郑隆兴为照顾好母亲,把什么都给丢下了,过着只能拿低保的苦日子。他的手艺很好,木工、钳工、车工样样在行。3年前原想去做份工,能拿8000元的月工资。可一想到母亲无人照料,他便说什么也不肯去了。
这5年里,也曾出了次意外。有一次,孝顺的郑隆兴想给母亲补补身子,找来一支人参。或许是将人参汤煮得太浓了,喝下之后的第二天早上,王宝凤满脸通红,不省人事。郑隆兴的婶婶劝他:“你不要弄了,可以准备后事了。村里已经好几个老人给人参吃坏了。”自责的郑隆兴自然不肯放弃,看到母亲的喉咙一直在空咽,便泡起浓茶,连续喂了3天,老人终于睁开了眼睛。
在这次意外之后,郑隆兴照料母亲越发细心了,夏天热了,将电扇放在门口让空气流动起来祛暑;冬天冷了,将碳火烧好放在床旁。老人被他调理得越来越好。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郑隆兴为照顾母亲,毅然放弃了高薪的工作,5年如一日地守在母亲身旁,没有打算另起一番事业。郑隆兴家曾是村里算得上的富户,如今却只能靠低保过日子。
郑隆兴说:“照顾一个卧床不起的老人,每天什么时间喂饭喂水,每次喂多少,其他人都很难弄清楚。老母亲只有我自己亲自照顾才放心。每天即使再苦再累,我也要陪在她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