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目前许多做礼品回收生意的商家都没有正规的营业执照,此外,在回收礼品的二次、三次交易过程中,没有任何一方缴纳任何税收,而中间人还能拿到钱,这就形成了一条“灰色经济链”,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实际上,“礼品回收”一直是工商部门整治的对象。工商部门表示,“礼品回收”店经营成本低,往往租用车库、民房,房租低廉,设施简单,常常是一张桌子一张床,挂出一个旧纸板写的招牌就可以开张,被查处后很容易在其他地方重新开张,打游击战。而且,现在很多礼品回收店转战网络,甚至通过网络从事跨地域交易,工商部门查处难度就更大了。
业内人士表示,之所以出现礼品回收愈演愈烈现象,是当前社会对这种违法现象表现出的容忍态度有关。在国外,对于公务、商务的礼品往来都有具体管理,大家互换的礼品价值都有严格限定。为此,相关部门应尽快立法,及时补上制度漏洞,遏制以“礼品回收”店搭桥洗钱的非法行为。
为了彻底整顿礼品回收市场,规范商家经营,安徽省社科院的专家建议,相关执法部门可采取错时工作制,选择在早晚和双休日等回收礼品多发时段突击检查,取缔黑市,增加巡查频率以强化监管力度。
业内人士杨建华表示,以往对礼品回收,大家普遍关注的是利益既得者,而忽视了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利益受损的一方。这些赠送的礼品当中往往有相当一部分是“公家买单”,公家的钱通过这一进一出全部转移到私人的口袋。这种隐蔽地下的经济现象其背后隐藏着权力交易的黑幕,迫切需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果断采取有效手段,加以打击和治理。
也有部分专家指出,“礼品回收”这一新兴行业存在特殊需求,可尝试在相关法律法规范围内,设立具有专营性质的礼品回收寄卖中介服务机构,并强制建立实名制和进货台账。如此,既可使“礼品回收”回归法律、法规允许经营的范围之内,又能满足普通百姓处理过剩礼品的需求,还可截断源于腐败的“销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