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原产于云南,但喝普洱茶的风气与和普洱茶的各种品饮方法、普洱茶的相关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则是从香港转至台湾,然后再由台湾传播到中国大陆。
2006年上半年云南产茶叶出口2922吨,创汇133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1%。其中普洱茶创汇高达1009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倍,占“云茶”出口的75%。普洱茶外销的主要市场为中国香港和韩国,销往波兰的数量有130吨。普洱茶的出口热销同时吸引了云南省外经营企业。2006年上半年云南省外企业经营出口普洱茶333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倍,占普洱茶出口的1/3。
对于普洱茶的热销,看来风光无限,实则有很多令人担忧之处。
首先是消费者的不理性购买。大多消费者都是跟风购买,在这一点,从普洱日益高档的礼品装就能看出,喝茶者放弃了茶的本身用途,开拓礼品市场,而且是高档礼品,从几千到上万元不等。
其次对文化的误解。喝茶本是一件很有文化的事情,可是大多消费者或者厂商认为,喝茶是缓慢的,浪费时间。因为如果要用很长的时间去培养一种喝茶的情调或者是喝茶的氛围,这在现代都市人看,是一件耗时、又耗钱的事情。其实,喝茶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只是把茶叶放在水中而已,压根不需要那么多的理由。
最后,市场对普洱茶的文化培养是有偏差的。以立顿茶来说,立顿成为茶业界第一品牌,肯定有自己成功的企业文化、品牌文化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但是,谁能看到它在四处宣扬立顿茶本身有多么文化吗?有看到说某某历史名人为立顿茶正过名、写过传什么的吗?有看到宣扬立顿茶的原料是采自哪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山头的吗?没有。为什么?并不是说立顿茶就没有这些东西,而是这些东西不是去灌输给消费者,而是让消费者在喝茶时,自己去感受,去体悟。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感受,才能体现产品内涵的丰富性,才能让不同品味的消费者结合在同一个产品中。这就像是古龙的小说“无招胜有招”。描写一个场景,文字很少,而留下很多的想象空间,供读者去想象,这对于读者来说,才是最美的。而我们的茶就不同了,普洱茶宣传六大茶山,其他也宣传六大茶山,硬性地灌输给消费者,开始还好,一旦消费者成熟点,就会产生出不同的消费特性来,而这时,仅仅一个“六大茶山”能满足千万消费者的不同口味要求吗?
现在普洱茶为什么“炒”得这样热?
历史上,长期饮用普洱茶的是在藏区和沿海的广东、香港等地。藏区的人们食牛羊肉较多,过去蔬菜较少,沿海广东、香港等地的人们食海鲜较多。普洱茶有健胃、助消化的功效,这些地方的消费者在生活实践中对普洱茶的健身作用有切身的感受,加之普洱茶价格不高,一般人都能消费的起,久而久之也形成了饮普洱茶的习惯。
近几年来,普洱茶为什么一下子“火”起来?而且一“火”,就“火”遍大江南北。我想应该有这样几点原因:
( 来自 食品科技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