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人眼里,四月早就远离了过年过节那种浓烈的民俗氛围,此时的舞龙闹灯好像与现代生活节奏对不上号,因为大家都在为事业而忙碌奔波。但义亭镇农民文化艺术团负责人傅善斌却并非这样认为。就在前些天,傅善斌和他的龙灯队刚刚忙完这个月的走龙灯,而这只不过是他生活中最平常的一件事而已。就在笔者采访傅善斌的前一天晚上,他还全程参与组织了本年度“义亭镇十佳外来建设者颁奖晚会”的活动。
而立之年拜师学艺
舞龙是中国的一项传统民俗,每逢节日庆典,我们都能看到欢腾旋跃、让人兴奋不已的舞龙。但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如今会耍舞龙这门绝活的人已很少了。
10年前,刚刚而立之年的傅善斌开始迷恋上这项中国传统民间绝活。由于义乌鲜有舞龙的传统,傅善斌便准备到舞龙业比较发达的浦江等地拜师学艺。此举让他的家人和朋友大感不解,没有一个人支持他。妻子对他“正事不干,尽瞎折腾”的行为更是不满,责怪他“好好的生意不做,去干这些乱七八糟的行当”。
凭着自己对舞龙的强烈兴趣以及振兴舞龙事业信念的支撑,傅善斌一意孤行,只身前往浦江和兰溪等地学习舞龙闹灯。“在浦江求学舞龙并不轻松,因为观赏性和技术性都很高的舞龙是较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一般不对外传授。”傅善斌说,当时劝说师傅教授自己技艺也并不容易,后来由于他对求学舞龙的诚心和毅力终于打动了当时已经年迈的舞龙师傅。
在浦江拜师学艺一个多月,傅善斌虽没有得到师傅太多的独门技艺,但还是学到了舞龙的基本要领。从浦江回到义乌后,傅善斌便静下来潜心琢磨、练习在浦江学到的舞龙基本功,同时开始研究更多的舞龙创新技巧。他在仔细研究了民间传统的舞龙龙身材质后,慢慢总结出经验,并对舞龙的用料用材以及舞龙的表演形式进行创新,使舞龙的表演性和观赏性上了一个新台阶。
不惑之年终有成就
现在我们看到的义亭舞龙,就是经过傅善斌改良后的新式舞龙。改良后的龙身不仅轻巧,也更美观,一般长30多米,以铁丝为龙身骨架、彩色花纹布艺为装饰、中间镂空。而舞龙表演形式也在创新后分为了盘龙、八字形、吊龙等八套形式,在舞龙技术上较之传统表演形式更为复杂,但舞龙的观赏性却更高。傅善斌说,现在他们主要以金龙、红龙、青龙和黄龙作为常规性表演之用,这几条龙身都是经过认真设计和制作的。
笔者前往傅善斌家真切地看到了那四条彩龙,只见每一条龙身都色泽饱满,制作精良,看得出是花了设计制作者的不少心思。笔者试着抬了一下龙身,不花多少力气便能举起,龙身之轻巧确实易于表演。傅善斌说,在他家中还存有上千片龙灯的灯板以及近百件舞龙专用的表演服和道具等。与舞龙表演相关的道具基本都具备,而且都是他亲自采购或者设计的,每样道具他都十分爱惜。
义亭镇等相关单位非常支持傅善斌的舞龙事业,专门成立了“义亭镇农民文化艺术团”,让他担任该团的负责人,并腾出一间房子专门作为艺术团日常排练节目之用。义亭镇农民文化艺术团也深孚众望,先后获得2010年度“义乌市优秀文艺表演团队”、“义乌市群众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舞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很多年轻人的生活娱乐方式,大多数年轻人对传统的民间艺术缺乏热情,却对新兴的娱乐项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在谈到舞龙的传承问题上,傅善斌却跟其他担心技艺失传的民间艺人有些不同。他说,向他来学习舞龙技艺的青年虽然不多,但是对舞龙感兴趣的青年也不在少数。最近几年,金华孝顺初中的不少学生,曾慕名向他求学,另外,社会上其他一些青年也表现出浓烈的学习兴趣。
“舞龙是一门民间技艺,并非大众艺术。而且像舞龙这类民间技艺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学会的,更多的是需要一种诚心和恒心。只要有人欣赏,对其感兴趣,就不会真正失传,就会有明天。“傅善斌对舞龙事业充满信心。
“现在,舞龙已成为我们艺术团的一个精品项目。我们的舞龙出名后,东阳、金华、兰溪等地举办民间艺术交流活动,经常会邀请我们过去表演。”傅善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