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戴帽照
光复会领导人之一徐锡麟
光复会宗旨
有资料表明,孙中山和黄兴在辛亥革命中领导的10次武装起义,有8次是依靠会党发动的。金华的会党——龙华会势力巨大,所以被秋瑾、陶成章、徐锡麟等革命党人视为主要的依靠力量,而义乌则是会党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
当时龙华会不仅遍布金、衢两府各县,尚有台州府仙居县应师杰分部、天台县陆显元分部,精锐众多。龙华会组织严密,金华八县俱有分部,设红旗管理其事。金华县总红旗徐顺达(牺牲)、义乌县总红旗吴林谦(牺牲),均为秋瑾三次往返绍兴、金华的保镖。他们武艺高强,忠心不二。
1906年夏,秋瑾在上海由光复会中坚龚宝铨介绍结识了陈华,当时陈华曾极力敦促秋瑾到爪哇去兴办女学。但是,陶成章却委婉地劝告秋瑾:一个女子单身远离故土,不如回到浙江,联络会党、寻访义士,更有利于组织反清起义。
20世纪初的清政府,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此时的形势,诚如秋瑾所书,是“秋风秋雨愁煞人”。1907年1月下旬至4月上旬,短短三个月时间,秋瑾或骑马、或步行,连续三次前来义乌,与具有反清斗争精神的秘密会党龙华会分部,进行接触和联络,与会党头目促膝长谈,讲述革命道理。
“黄河源溯浙江潮,卫我中华汉族豪;莫使满胡留片甲,轩辕神胄是天骄。”这是秋瑾为布置起义准备工作所做的诗文。后来因为泄密等种种原因,起义未取得成功。听到烈士流血牺牲的消息后,秋瑾既愤怒又悲痛。7月15日清晨,秋瑾也壮烈殉难于故乡绍兴轩亭口。
陶成章,是光复会创建者之一。为联络会党、共同反清、筹划武装起义、争取民主共和,他在辛亥革命之前也曾三次前来义乌。
1904年3月,陶成章与光复会另一中坚人物魏兰栉风沐雨,从桐庐出发,历访处州、台州,后来到金华、义乌寻访会党领袖,让他们联合起来,举办大通学堂,训练会党首领和骨干。学堂规定,凡接受训练者即为光复会人。此外,他们每到一处还做社会调查,摸清清兵军营情况,登记会党成员,了解百姓疾苦,宣讲反清革命思想,向进步人士赠送邹容写的《革命军》、陈天华写的《警世钟》、《猛回头》及《浙江潮》之类期刊,为进一步发动武装起义打下了基础。
该年秋,陶成章与魏兰再度赴金华、义乌一带,通报局势,串联民间反清力量。为避人耳目,陶成章到义乌后,假扮成风水先生,随张恭的“永庆戏班”游历乡村,分发传单,借以与张恭密商举义措施,拟定响应长沙起义计划。
当陶成章得知长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后,以日行55公里的速度赶至金华、义乌部署收兵。因诸多原因使起义流产,但为后来组织武装起义,光复金华作了充分的准备。
徐锡麟,也是光复会重要领导成员之一。他于1905年1月到达上海在爱国女校晤见蔡元培、陶成章,并加入光复会。次年春节后,他就率领学生童济时、卢临先等,前来义乌及诸暨、嵊县、东阳等地奔走联络,寻找会党首领,结交反清志士,并介绍他们加入光复会。所到之处,他看到日益壮大的革命力量而深受鼓舞,兴奋地说:“涉历四县,得俊民数十,知中国可为也”。
在革命思想的熏陶下,培养了一批具有献身精神的革命志士。由徐锡麟、秋瑾等组织的浙皖起义虽遭夭折,但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自此以后,在义乌及周边地区,为烈士复仇的起义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1911年的武昌起义爆发后,浙江各地旋即响应,全省11个府的清朝反动地方政府迅速被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