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残疾人就业工作侧记
就业,对于残疾人来说,就是家庭的柴米油盐,就是生活的衣食住行,就是编织美好的明天。在我市3万多名残疾人中,约一半有劳动能力,而由于供需信息、用工歧视等方面的原因,我市残疾人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促使残疾人就业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我市有关方面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加大了残疾人就业工作力度,而让无业残疾人有业,让有业残疾人乐业成为这一工作的最大“亮点”。
为了给残疾人就业创造条件,市残联开展了全方位的残疾人技能培训活动,仅2006年就免费培训残疾人7500多人,众多残疾人通过培训,掌握了电脑操作与维修、种植养殖等技术,为他们实现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我市还为残疾人自谋职业、发展生产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家住苏溪某村的残疾人于某利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要办一家来料加工厂,但却陷入了缺乏启动资金的为难境地。市残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为他提供了1万元的资金扶持。如今,于某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加工大户。为了给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市从2004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捐赠一个岗位,为残疾人奉献爱心”活动。各部门单位纷纷行动起来,积极为残疾人提供岗位。如市邮政部门,将街头近10个报刊亭专门留给了残疾人。残疾人老朱说,真的没想到,社会上不少人争着想要的报刊亭会“送给”残疾人!
其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关心帮扶残疾人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愿意安排残疾人就业,可由于信息等方面的限制一时又找不到急需岗位的残疾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市残联劳服所设立了残疾人用工信息平台,在用工企业和残疾人之间搭起了供需桥梁,近两年来,已为上千家企业和400多名残疾人提供了用工与就业服务。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强工作实效,我市残联、民政、税务等部门还在每年的年初联合组织残疾人就业洽谈会,让企业与残疾人“面对面”洽谈用工事宜,至今已举办了五届,一大批残疾人因此实现了就业,洽谈会越来越受到企业和残疾人的关注。今年的洽谈会超过千人参加,其规模与效果都是往年无法比拟的,而残疾人从中得到了最大的实惠。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85%以上都暂时拥有工作岗位,随着工作力度的加大,这一比例正以较快的速度提升。
残疾人员工福利待遇的保障历来是劳动、民政等部门工作的重点之一。一方面,加强了对用工单位的宣传教育力度;另一方面实行横到边、纵到底的监管。除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外,还将把有关保险纳入监管范围,真正让残疾人员工无后顾之忧。我市40多家福利企业安排了1000多位残疾人职工,市民政局福利企业办公室不断加强福利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将维护残疾人职工利益列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对于严重侵害残疾职工利益的企业,将取消其福利企业资格。值得关注的是,为了彻底拒绝极少数企业不按时支付工资的行为,他们还组织实行了企业发放残疾职工工资全部通过银行支付的做法。另外,我市综合执法、工商等相关部门也纷纷行动起来,结合本单位实际,倾心尽力为帮助残疾人就业打开方便之门。
这些温暖之举让广大残疾人感动不已,他们说,有方方面面的爱心支持,他们一定自信、自强,脚踏实地,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尽早过上幸福生活。
记者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