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关爱外来建设者纪实之一
编者按
外来建设者已经成为我市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重要力量。近些年来,我市以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对外来建设者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关心帮助,使他们在义乌安居乐业、建功立业有了更多的保障。为了进一步营造关爱外来建设者的社会舆论氛围,激发外来建设者在义乌的创业热情,本报推出“关爱外来建设者 构建和谐新义乌”栏目。今日刊出的是第一篇,请广大读者予以关注。
义乌以高速的经济发展、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劳动者参与义乌建设,近百万外来建设者在这块热土上挥洒着自己的青春、汗水和智慧,他们踏实肯干、岗位成才,为义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出巨大效益。他们敢闯敢干、大胆创新,为义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义乌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外来建设者的贡献。
义乌海纳百川善待外来建设者
来自五湖四海的农民工在孜孜不倦地奉献,为义乌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赢得了这座城市的爱戴,并正在不断获得关爱和回报。
长期以来,义乌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从政治上关心外来建设者。从2001年开始,我市已经先后选举或安排了近100名外来建设者,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真正让外来建设者参与管理城市,让广大外来建设者都成为这座繁华商贸城市的主人。
义乌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在外来人口管理方面,义乌积极推行“外来人口本地化”政策,在全国率先将“外来打工者”改称为“外来建设者”,称谓的变化体现了义乌对外来建设者的一种尊重。每年,义乌都在外来人口中开展“引进人才突出贡献奖”、“十佳外来务工优秀青年”、十名“新义乌人”等评选活动。
如今,在义乌,全社会正逐渐形成理解、尊重、关爱、善待外来建设者的浓厚氛围,广大外来建设者与义乌市民共享发展成果,共创文明城市,共建和谐社会,共迎美好明天。
党代会上有了外来建设者
在2007年1月初召开的义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尚洪侠、王琼、程亚兰等5位外来建设者党员代表格外引人注目。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缪永法表示:“这是外来建设者党员代表首次参加义乌市党代会。外来建设者党员当选党代表,既能体现代表的广泛性,又能通过政治上的参与,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和创业热情,促进义乌经济发展。”
我市有关部门对外来建设者不仅生活上关心,而且在政治上关爱,在入党、入团、人大代表选举以及担任企业重要职务上,与当地人一视同仁。在义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党代表选举中,义乌市委就明确要求:在外来建设者比较集中的地区,应安排适量的外来建设者党员代表。
今年35岁的王琼11年前从江西九江来到义乌务工,如今已是金乌集团副总经理。她说:“义乌这座城市对我们的包容是全方位的,是义乌给了我学习、成才的‘土壤’。在义乌,我入了党,当选为‘十佳外来建设者’,今年又当选为党代表,这真是我没有想到的。在这里,我们觉得工作、生活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现在在义乌工作的外来建设者已经突破95万人,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纷至沓来?因为在义乌,我们不是外人,而是一家人,我们已经全身心地融入到了这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当中!”
外来建设者享受市民待遇
最近,我市有关部门公布了最新的统计数据,全市累计登记暂住人口953365人,直逼百万大关,远远超过了70.6万的常住人口。据估计,连同每天20万的流动人口,义乌市目前实有人口已经达到180万。从数字上看,我市已经成为一个外来建设者超过本地人口的多民族聚居的“移民”城市。如何让生活、工作在这里的广大外来建设者有一种“家”的感觉,始终是摆在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让广大外来建设者真正融入义乌,在“第二故乡”生活、工作得和谐、顺畅、满意,我市首先在政治上全力予以支持。从2001年开始,“外来建设者”、“新义乌人”的称谓在义乌开始风行,“外来打工者”的提法如今已基本销声匿迹。基于开放、包容、平等的理念,义乌市给予外来建设者的市民待遇是实打实的:2001年,义乌从外来建设者中选出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全国开了先河。至今,已有65名外来建设者当选为镇级人大代表,11人当选为市级人大代表,10人担任市政协委员。2005年,江西籍外来建设者姚明花还担任了义乌市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 记者 陈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