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6时,义乌市稠城街道孝子祠社区还未恢复往日的喧嚣,75岁的冯宝华老奶奶就拿着扫帚和一大卷水管,来到家门口的绿化带前。只见她把水管接在绿地间的水龙头上,把水管一点点展开,耐心地给大樟树浇水,然后清扫地上的树叶和垃圾。由于右腿患有骨质增生,她一直慢慢地挪着脚步。
一个偶然的机会,冯宝华义务认养了小区的3大块绿化带,这一“认”就是17年。现在,她包干的绿化带一直保持干净整洁,而小区里的孩子们喜欢叫她“种花奶奶”。
近日,记者来到冯宝华家,不巧她正闷闷不乐,老伴在一旁耐心开导。原来,她家门口原本有棵樱花树,每年春天开出粉色的花,成为小区一景。可从上月初开始,樱花树的叶子突然开始变黄枯萎。起初,她以为是天热缺水,每天多浇水,但不见起色。后来她发现树上长了小虫,赶紧拿着虫卵和枯枝向园林专家请教,不想专家到实地查看后,认为这树已经救不活了。
“这棵树是20多年前种的,眼看着它不行了,我很心疼。”冯宝华皱着眉头说,得知樱花树救不活,当晚她失眠了。
在冯奶奶家的储藏室,记者看到她平时用的工具:大剪刀、锄头、铁皮桶、40余米长的水管、草帽、三角锯,还有畚箕和扫帚,装备很齐全。“1994年,我退休后搬到这个小区。当时小区的绿化带无人打理,居委会干部就请我帮忙给樟树浇水,我反正闲着就答应了。”冯宝华说,后来社区开展绿化带认养活动,她一口气“包干”了3块绿化带,面积有200余平方米。清理垃圾、修剪树枝、铲除杂草……她每天要清扫维护绿化带3次,工作时间超过5小时,绿化带很快面貌一新。
记者看到,绿化带里除了原有的樟树和香泡树,还有冯宝华自己补种的月季、凤仙、栀子花、石榴、桂花和红梅等观赏植物,整个绿化带看起来像个小花园。而树和花草外围都有砖头围成的花坛,有的平摆,有的斜砌,这些都是老人亲手做的。那时,绿化带的硬件设施很简陋,她前后花了两个多月时间,从附近的拆迁工地捡来800多块砖头,砌起大大小小10余个花坛,最大一个用掉84块砖,然后再补种花草。日子一长,小区里的孩子们给她起了一个昵称——“种花奶奶”。
冯宝华对待花草树木就像自己的孩子一般。有一次,一家单位由于施工需要,挪动了绿化带中的红梅树。她便和施工负责人“约法三章”,一旦红梅树出现什么状况,就要买一棵补种,还让对方留下姓名和电话。没过多久,那棵红梅树真的枯死了,施工负责人只好跑到金华市区新买一棵补种。
如今,虽然冯宝华腿脚不太方便,但她始终放不下认养的绿化带,有时实在干不动,就自己掏钱请人打理。一次,她见灌木的枝叶太长,不巧她走路不方便。于是,她到小区门口请来两位送货师傅帮忙,最后付给每人60元的报酬。
社区工作人员曾经算过一笔账:这3大块绿化带,如果请专业工人维护,一年光工资至少花费1万元。而冯宝华义务维护绿化带17年,所用的工具都自掏腰包,无形中为社区省下10余万元的费用。
现在,居民们对冯奶奶都特别敬重,有时还会帮她一起打理绿化带。有段时间,浇水的水龙头坏了,每次出水很少,冯宝华浇水很不方便,累得够呛。同单元的一位住户见状,就买来一个新龙头偷偷为她更换,正巧被冯奶奶撞见。“我看您太辛苦了,所以才……”该住户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谢谢你啊!”冯宝华笑得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