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续志:“三驾马车”著鸿篇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市志编辑部以《义乌市志》、《义乌丛书》、《义乌年鉴》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开创义乌文化事业的鸿篇巨制。
《义乌市志》:地方百科全书
经过多方争取,《义乌市志》被列为全国地方志编纂试点,也是浙江省第二轮修志创优工程试点。能成为全国6个县(市)试点之一,可以说是创造了“义乌现象”的“文化样本”。
为编纂《义乌市志》,工作人员广泛开展了资料搜集工作,跑遍北京、辽宁、天津、上海、杭州等地的图书馆、档案馆、对口部门和单位及民间搜集资料。据粗略统计,共查阅各类图书、档案、复印资料数万卷,总计搜集资料达2亿多字。在资料搜集过程中,修志人员还发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如国家一级文物、海内孤本《崇祯·义乌县志》顺利回归义乌,乾隆帝《读宗泽〈忠简集〉》、隋文帝《与慧则法师书》等碑刻,长城山海关入海段为“义乌兵”领建等,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史料。
现在又有十几本《义乌市志》书稿正静静地躺在出版社,这部地情资料系统性、科学性和权威性的百科全书,将会对义乌文化的发掘、继承、整合、创新产生积极作用。
《义乌丛书》:
文化史上的里程碑
编纂《义乌丛书》可以说是义乌文化史上的里程碑,是对接古今文化、开创历史先河的一件盛事。
义乌市志编辑部主编吴潮海介绍,《义乌丛书》所涵盖的内容,纵跨古今,横及各方,可谓卷帙浩繁,称其为义乌版的《四库全书》绝不为过。为了对接古今,传承文化,义乌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义乌丛书》编纂总体方案,将分阶段实施。早在2006年,《义乌丛书》精选本已出版了一套,包括《骆宾王文集》、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在内的8本丛书。
《义乌丛书》的编纂是义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文献整理和文史编写工作,采取本地承担、委托合作、向全国招投标三种不同方式的编纂方案全国领先,在国内县市一级也绝无仅有。通过借助外脑、柔性引智,确保《义乌丛书》编纂工作“上可仰对古人,下足无愧后人”。
目前,浙江文献集成编纂中心1300万字的文献点校及635万字文献整理工作即将全面完成;浙江省社科院委托合作项目中,也将有13部完成编写,《王西彦全集》即将付梓。义乌本地承担的项目中,有《义乌民俗》、《义乌掌故》、《走笔义乌》、《骆宾王全传》等8部作品也计划于近期出版问世。
《义乌年鉴》:步入全国佳鉴之列
《义乌年鉴》是集资料、信息和知识于一体的大型工具书。2008年《义乌年鉴》创刊,逐年编纂出版。《义乌年鉴(2009)》全面系统地记载了2008年全市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在框架设计上突出了义乌特色。
市志编辑部承担的《义乌年鉴》短短几年时间便先声夺人,捷报频传。在全国版协主办的第4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会议上,《义乌年鉴(2009)》荣获综合质量评比一等奖,同时获得框架设计、条目编写、装帧设计3个单项一等奖,这是浙江省惟一获得四个一等奖的地方综合年鉴。同时在去年11月举办的全国地方志系统第2届年鉴评奖中,《义乌年鉴(2009)》又获县级地方综合年鉴一等奖,跻身全国优秀年鉴行列。
文化回归:
从社会中来再回到社会中去
义乌市志编辑部在“做”文化的同时,还注重深化挖掘义乌历史文化,跳出文化做文化,回归到文化从社会中来再回到社会中去的原本意义。
从2002年开始,市志编辑部工作人员便到辽宁、天津等地搜集“义乌兵”史料,在8年漫长的调研中,发现了潜藏在义乌兵后裔内心深处巨大的社会文化价值。
经过周密策划,去年市志编辑部联合中国社科院及本报等单位开展了“重走义乌兵戍边路”文化活动,重走了“义乌兵”在辽宁、河北、天津修守长城的故地,走访长城脚下义乌兵后裔聚居村落。此次活动,收集了大量珍贵的“义乌兵”史料,是义乌历史上首次专项历史文化之旅。
这次文化之旅后,义乌兵后裔回乡寻祖之旅、义乌兵后裔桑梓行、秦皇岛市600人商贸考察专列等系列活动相继举行,“双向行”系列活动不仅推进了义乌人文历史的深化挖掘,让中断了400多年的文化得以延续,使“义乌兵”这一义乌文化名片增添了新内涵,而且也推动了义乌与长城沿线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掀起了新一轮两地经济合作的浪潮,可以说是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丰收。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义乌市志编辑部的不懈付出,也赢得了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