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记者来到留雅村石茂禄的新居,如同走进了一个胡琴陈列室:二胡、京胡、徽胡、板胡、三弦、双琴……形形色色的胡琴,让人眼花缭乱。老石拿起一把散了架的二胡,两三下工夫将它安装完整,用调音器紧了一下琴弦,弓子轻抬便拉了起来——二胡名曲《二泉映月》那委婉流畅的旋律就充满了整间房子。
二胡制作师曾是木匠钳工
今年已75岁的石茂禄,一谈起二胡即眉飞色舞,心潮澎湃。
“在十四五岁时,我就迷上了乐器。因为家中兄弟多,没有经济收入,不要说买一把二胡,就是读书也是一件很奢望的事。”为了自己的爱好,石茂禄就和兄弟们一起,从山上找来毛竹、树杆,把竹筒当作琴筒,悄悄地做起了二胡。做成的二胡虽然拉得响,但音质、音调就如锯木头,“呕哑嘈杂难为听”。不过,在那个时候,他是十分欣喜的,似乎积久的努力终获承认。
“在当时那么艰难的环境下,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这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石茂禄反问。
然而,生活的艰辛却不能让石茂禄随心所欲。等到石茂禄成家立业,迫于生计,就开始当了一名缝纫工,接着又当钳工,此后还从事过缝纫机、自行车等的维修工作。但只要有空闲,他总还记挂着摆弄一下二胡。
“在那个年月里,家里穷得连彩电都买不起,爱好又能算个啥?”最终,石茂禄只有放弃二胡,跑起了汽车运输。
直到1995年,生活条件好了,儿女们也成家立业了,他才重新拿起二胡。特别是前几年,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他就买来了木工工具和五金工具,把二胡制作的手艺重新拾了起来。
“由于有制作基础,在当时,一般的二胡,一个月能制作五六把;质量上乘的,就需花半个月时间。”石茂禄说,一开始是朋友们拿去玩玩;发现他的二胡不仅音准,而且音质完美,一传十、十传百,附近喜欢二胡的人就都找上门来买,还有许多专业剧团的演奏师也上门定制。
为了更好地制作二胡,石茂禄到处寻找制作二胡的材料,也主动拜一些演奏师为师。从最初的那把二胡,石茂禄制作二胡已有60多年的历史。他制作的这些弓弦乐器大都经久耐用,不但音色圆润明亮,而且手感舒适,因此广泛流行于乡里百姓之间,被老百姓称为二胡制作的“圣手”。
“圣手”制作的二胡也是艺术品
一把好的二胡既是一件音色、音质、音量完美,称心如意的乐器,同样还可以是一件赏心悦目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我制作二胡,一个最大的优点,是能够根据使用者的需要量身定制。”此话不假。在制作中,石茂禄以前人的实物为样本,在原有的基础上给予研究改进,使二胡的制作技艺更趋完美,乐器音质效果更好。
“二胡的构造比较简单,大致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琴码和弓毛等九个主要部分组成。”石茂禄随手操起一把二胡,“琴筒是二胡的重要部分,它是通过弓的推拉运动、擦弦后振动琴皮发音的共鸣体。”
因此,琴筒的质地和形状对音量和音质有直接影响。那琴筒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一般用紫檀木或红木制作,形状有六角形、八角形、圆形、前八角后圆形等,常用的是六角形。有时,在琴筒后面还会镶嵌一个音窗(一般为雕木花窗),这不仅对琴筒起了装饰作用,而且对发音、传音和滤音有一定好处。”石茂禄说。
“就这琴筒的制作吧,即大有文章可作。我个人的感受是,在制作琴筒时,内外壁的拼缝角度必须准确对称,板壁厚度要对称均匀,弧度圆滑、连贯、流畅,使琴筒共振共鸣在频率、传递速度上均衡对称,由此可以有效地提高音质的纯净度。”
“琴皮的选择有蛇皮、蛤蟆皮等,尤以蟒皮为佳。琴托是琴身的底托,起着装饰、稳定琴身的作用。我制作的琴托不仅装有可调底托,还用不锈钢扣作调节,演奏时更为方便……”听着石茂禄“云里雾里”般的介绍,简直让人手心发痒,跃跃欲试。
“这也就是所谓的‘细微之处见功夫’吧。达到了这样的功夫,才能使二胡的音、形、神三者达到兼备。”石茂禄说。
七旬老人的快乐生活
不论是艺术家还是民众,他们潜心创作艺术都有“自娱性”和“娱他性”。对于石茂禄来说,他制作胡琴,在服务于大众的同时,也同样服务于自己。
石茂禄生性豪放,是个十足的“乐天派”。早年,石茂禄曾在剧团从事“后台”演奏,这也为他从事胡琴制作打下了基础。而如今,义乌市民的生活条件好了,像他家,两个儿子,就造了两幢五层楼房,不但吃穿不愁,精神生活更是丰富多彩。乡里百姓间,遇上红白喜事,逢年过节,生日做寿,便会邀请石茂禄去演奏。一到晚上,也会拉上一班人马,在村里吹拉弹唱,自娱自乐,好不快活。
石茂禄还常常辅导孙子学习二胡演奏,“在一个星期前,我孙子参加了学校器乐演奏比赛,他的二胡演奏得了一等奖!”老人笑得十分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