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亭镇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鲍深学踌躇满志,谋划着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全村紧挨着义亭工业功能区,这个功能区的开发建设,一下子就拉近全村与城市的距离。全村正盼望着通过新农村建设,放开‘肚子’,接受城市文明的‘大餐’。”
新格局:城乡一盘棋
如何实现百姓的新愿景?市农办主任傅建民说:“通过制订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不断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城市居民领略乡村田园风光,也让农村群众分享城市发展的‘蛋糕’。”
义乌要实现“十二五”时期跨越发展,率先建成更高水平的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只有将13个镇街的农村和城镇当作一盘棋来考虑、来谋划,实现协调发展。
为此,在“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加快培育发展中心镇,通过中心镇的规划、建设、发展,推进中心镇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提高中心镇的发展质量、环境质量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使中心镇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节点。日前,佛堂镇正式被列入“全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这标志着新的体系迈出了踏实的步伐。而从各个镇街来说,一批中心社区、中心村也呼之欲出,全力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大平台:全市共开拓
为构筑城乡一体化体系,在新的5年里,义乌以整个市域为平台,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城区,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不断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交通设施、文化设施、金融设施等一大批项目将把义乌推向国际商贸名城的高地,而在完善这些城市功能中,既突出创业、又突出休闲,实现工作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亮点。例如,积极谋划“双江湖”水利枢纽工程,努力打造以创意、研发、商务等为主导的环湖产业带,形成集休闲、旅游、居住、水利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区。
而农村的重点将放在两个方面,以期达到传统村落向现代社区转型、传统农民向现代居民转型的目标——
一是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村拥有城市设施的功能。坚持资源共享、基础共建的原则,统筹规划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饮水、用电、通讯、电视、卫生医疗、环境保护、文体娱乐等问题,努力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维护,健全基础设施运行维护费用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逐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
二是以城乡新社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在新的5年,我市将按照城中村、镇(园)中村、近郊村、远郊村等不同类型,大力开展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推动农民人居环境“三转变”,即垂直安置向水平安置转变、生产生活混合向生产生活功能分区转变,分散居住向集中安置转变,促进传统村庄向现代社区转型。
市农办透露,今年我市就将力争实施农房改造10000户,竣工8000户。在稠城街道楼西塘、上溪镇塘西等23个村进行的高低结合、功能分区改造,更是一种农民走向城市居民的积极探索。
大统筹:机制再创新
加快构建城乡区域发展的一体化新格局,靠什么作保障?“靠的是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傅建民介绍,“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创新机制!”
以统筹求协调、以改革求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发展新格局。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深化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权属处置改革试点,进一步提升农业农村内生发展能力。眼下,我市正在稠城街道下华店村、大陈镇板坞村、后宅街道岩南村等地,启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另一方面要继续做好强县扩权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财税管理改革,创新公共财政运行机制。
二是服务体系改革创新。通过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引导科技、法律、治安等公共服务进入农村,探索建立服务主体多元化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加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覆盖面,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三是产业发展体系改革创新。紧紧围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总体要求,全面启动现代农业综合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两区”建设,大力培育提升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加快培育赤岸镇“莱山葫芦湾生态旅游区”、“寒山风景区”,上溪镇“十里桃花坞乡村旅游区”,佛堂镇“悦农苑”、“福劳尔乐园”,城西街道“何斯路乡村生态旅游区”等一批富有特色的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