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新青年——中国乡镇(民营)企业发展战略论坛”发言摘要
当前义乌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
陈秀仙(义乌市委副书记):分析当前义乌经济发展,主要呈现四大特点:
经济国际化,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外向度日益提高。2006年全市自营进出口总额14.66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13.4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增长24.7%和22.8%。市场商品出口国家逐年增多,每年有40万多个标准集装箱的商品销往世界212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义博会期间,共有来自161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名境外客商参会采购。常驻和流动外商逐年增多。去年来义外商总数为26万人。目前,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8000余名外商常驻义乌采购小商品,经批准在义乌设立的境外公司驻义乌办事机构有900家。城市涉外功能日益完善,海关、检验检疫、外管、涉外法庭、出入境管理等涉外机构健全。
传统贸易向现代化流通业转变,市场带动和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市场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市场的建设,不但扩大了市场规模,而且大大提升了市场档次,义乌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费品流通中心、展示中心、信息发布中心和中国重要的日用品工业品出口基地。市场交易方式创新,义乌市场定期向全世界发布“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市场交易方式由传统的现金、现货、现场交易为主,向洽谈订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交易方式转变。市场龙头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市场不仅带动了义乌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也带动和促进了周边县市、浙江省乃至全国轻工业的发展。
实施“贸工联动”战略,工业经济素质不断提升。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目前,全市拥有工业企业2万多家,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07亿元。工业集约发展取得新突破,制定了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发展开放型经济、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等政策意见,实行工业项目公开招选,进一步提高进区项目的投资密度、技术密度和经济密度。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全市形成了饰品、袜业、胶带、文化用品、制笔、拉链、毛纺、化妆品等20多个极具竞争力的优势行业。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成果丰硕。2006年全市完成技改投资33.3亿元,启动技改项目404项,其中2000万元以上项目22个。
注重培育现代服务业,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会展经济成为新兴产业,2006年共举办各类展览和省级以上会议80多个,已有15家国家级行业协会以及国内外知名展览机构在义乌办展。购物旅游日渐火热。国际商贸城客流量年均增长30%以上,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首家4A级购物旅游景区,2006年共接待游客437万人次,其中外宾26万人次。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义乌与全国各大城市之间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物流系统,现有国内货运经营单位600多家,全球20强海运集团已有8家在义乌设立办事处。实现了“异地报关、口岸放行”一站式通关,被浙江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三个“大通关”建设重点之一。文化体育产业蓬勃兴起,中介服务业成为新亮点。金融、证券、律师、会计、咨询、翻译以及各类行业协会迅速发展。目前全市已注册登记服务业经营单位8.8万家,从业人员50万人,年产值680亿元。
文字整理/摄影:张丹娟 陈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