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截至2月26日,后宅街道杭长客运专线沿线涉及拆迁的5个村,红线范围内的80户拆迁户,已全部签订了房屋拆迁协议,并已全部搬迁腾空。目前,正在热火朝天的拆除当中。
这一喜人成绩的背后,彰显了后宅街道群众支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情操,凝结了街道几十名“参战人员”艰辛的汗水。征迁过程中一段段故事,就像和弦上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共同谱写出一首“和谐征迁曲”。
拆迁,党员干部做表率
“我们的拆迁工作分调查走访宣传发动、签订协议、动员农户腾空房屋、拆除房屋四个阶段。在宣传发动期间,西关田村全体拆迁户曾给我们写了封诉求信,对原计划安排的建房用地不满意,要求更换区块。”负责拆迁工作的后宅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龚新武说。
西关田村有57户村民的房屋在红线征迁范围内,占总数的70%左右,是被征用村庄里的“焦点村”。龚新武说,一开始,前去房屋丈量评估的工作人员,全被拆迁户阻拦在村外,根本无法开展工作。对此,街道迅速召集班子成员和沿线拆迁村书记、主任召开会议,制定了“两个先后”的工作模式,即“先干部后群众、先容易后困难”。
会议之后,西关田村村委主任傅肃杰主动签订了拆迁协议,为全村的拆迁户带了个好头。看到村委主任签了协议,村里的7户党员拆迁户也纷纷前往街道签拆迁协议。此外,村两委还组织村里的党员给村民宣传拆迁政策,真心实意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一开始,大家不了解征迁政策,但真真切切地看到安置政策后,许多拆迁户心里就有了底。”傅肃杰说。
在他们的带动下,短短几天,村里剩下的拆迁户就完成了协议的签订。
拆迁,耐心细心走在前
为了破解征迁难题,2010年7月,后宅街道就成立了“杭长线房屋拆迁工作班子”,抽调街道最精干力量组成四个工作小组,他们每天跑农家、走田头、找外出经商户和拆迁户掏心窝细算“拆迁账”,用自己的诚心和耐心打动百姓的心。
采访期间,一拆迁户令记者印象深刻。他是下万村人,今年63岁。一进门老大爷就大声说:“我都已经60多岁了,行动不方便,不想住高楼,只想住在自己那平房安度晚年,请你们重新给我安排住房!”见状,工作人员忙倒了杯水,“您老先坐下来喝杯水,有什么事慢慢说……”将心比心,老人终于动了心:“你们这样说来,我一定领你们的情。”
“像这样的拆迁户,每天少则三四十,多则有三位数。群众利益无小事,讲清了拆迁政策、补偿标准,把政策应予补偿的项目逐项登记在册,被拆迁人就会理解,用我们的耐心、细心换取拆迁户放心、安心,这就是我们的工作。”铁路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毛祥财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