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视频:贷款领域有潜规则,评估公司可以给资产“美颜”
资产评估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多少有些距离。不过,即使没接触过它,一听这词也能感受到它的严肃性、重要性和专业性。企业要向银行贷款,能贷多少钱,银行要看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出具的企业资产评估报告。而做资产评估,需要公信力。但是最近在重庆却发生了这样的“怪事”,资产质量不过关可以找评估公司“美容”,然后虚报资产从银行获得更多贷款。这种做法的背后形成了一条利益链,银行的某些工作人员和评估公司之间相互勾连,以低质量的资产获得高额贷款,最终可能会导致银行坏账增长,甚至产生金融风险。之所以如此,除了资产评估行业的一些从业人员没有职业道德之外,更因为这一块的监管不够严格。
公司一“化妆”,资产数量大幅度“增长”
重庆的王女士在当地经营一家公司,由于资金紧缺,她打算用价值2500多万元的停车场作抵押,从银行贷款2000万元。但是由于她公司的资金流水、交税证明、审计报告等财务资料达不到银行贷款要求,所以银行并没有给她贷款。正当王女士一筹莫展的时候,街头随处可见的贷款广告让她看到了希望。
王女士告诉记者:“他们说以我公司目前的情况肯定贷不到款,需要给公司‘化化妆’,这样就能从银行贷出款。”如何给达不到银行贷款要求的公司“化妆”以达到银行的贷款要求呢?这需要在资产评估上做点手脚。
根据资产评估的原则,资产评估师应该独立客观公正,保证和维护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在“化妆”之前,评估公司对王女士的停车场的价值评估结果是2517.97万元。而“化妆”后,评估师最初给出的估价是接近3000万元,但又表示可以做到4000万以上。
评估公司:“我要把你们夸得像一朵花一样”
到底是怎么“化妆”的呢?评估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个收入比较低的公司,重新把财务做一遍。要包装成八九千万,甚至接近一个亿的话,就需要全方位包装。”工作人员声称:“我自己想办法,化化妆就行,我要把你们夸得像一朵花一样。”
当然,要想变成一朵花,费用可不低:“我们签的是8%。”也就是说以贷款2000万元为例,仅财务包装费用就要花160万元。
银行内部人员与评估公司里应外合
问题是,银行也有风控部门,对于这样的过度包装不可能看不出来。对此,一家评估公司的张姓负责人表示:“有我们的审计报告,他们就会认可。”银行凭什么认可这样造假的审计报告?凭的是钱!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包装公司也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出来(做)的,或者有某种微妙关系的人,跟银行有联系、有勾结的人。”一位评估公司的负责人甚至豪言:“(银行)行长、副行长都是我哥们,关系很好。行长是我老领导,副行长是我小舅子。”
这已经很清楚了,这个利益链的本质就是花钱买门路,银行工作人员与评估公司内外勾结,从中敛财。凭关系,外部机构和银行内部人员里应外合,让一个贷不出款的企业,顺利贷出款。评估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种方式并非只在一家银行走得通,而是成为了普遍现象。
“有什么违法?中国特色就是这样”
专家表示,这样做严重违反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难道这些人就不怕承担法律后果?对此,评估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却声称:“有什么违法?中国特色就是这样。”
正如这位负责人所说,给企业“化妆”贷款,银行在心知肚明的情况下仍然放贷,这样的事情还不少。表面上看,这样的做法也是三方都得利,包装公司获得服务费,银行也能收利息,需要贷款的人则贷到了款。
已经出现贷出巨额资金之后跑路的现象
但问题是一旦还不上贷款,抵押品又严重高估,这问题如何解决?这样的例子之前已经出现过。记者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一家公司在2013年正是通过这样的运作,顺利从银行贷出款。这家公司的抵押物是位于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的一处办公楼、厂房和土地,重庆一家公司评估办公楼和土地的价值分别是2911.17万元,2101.78万元,共计5012.95万元。这显然是经过“化妆”之后的评估,而如果没“化妆”,其估值分别是922.92万元、480.41万元,共计1403.33万元。而正是根据“化妆”之后的评估,这家公司顺利从一家银行贷到了3000万元。结果钱贷出来以后,人却不见了踪影。
资产评估机构不能成为监管薄弱环节
虚报资产“骗贷”会给银行带来坏账,严重的话甚至会影响金融稳定。2004年5月出台的《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规定:资产评估活动应当遵守法律、诚实正直,不得出具虚假不实报告,不得采用欺诈利诱强迫等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上述的这些做法全在禁止之列。但问题来了,既然如此,为何这样的现象还不少呢?违反了规定谁来管?怎么管?实际上这类问题专业性极强、很隐蔽,外行很难发现问题。如果评估机构再与银行的个别工作人员相勾结,危害就更大。因此,作为社会中介组织,资产评估机构绝不能成为社会监管的薄弱环节。同时,银行也应该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制度建设,杜绝内外勾结骗贷现象的发生。否则,最终吃亏的还是银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