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认识打造“三大新区”的意义
(一)打造“三大新区”,是提升城市主导功能的迫切要求。义乌作为对外经贸合作交流的窗口和对外开放平台,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城市能级不高,国际化层次偏低,国际服务功能尚不能满足需求。城市转型不仅要体现国际、商贸等原有城市功能的传承,更要发挥对外经贸繁荣、中外客商云集、各种文化交融的优势,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中发挥独特作用。打造“三大新区”,为城市转型提供新的承载空间,有利于城市功能提升,有利于国际贸易升级,进一步提升义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赢得国际竞争合作中的主动权。
(二)打造“三大新区”,是增强城市发展动力的现实选择。义乌正处于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依靠实体市场和工业开发的传统发展动力渐趋单一,必须打破传统路径依赖,构建新的动力体系。打造“三大新区”,有利于充分发挥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通优势,推进贸易便利化,占据国际贸易制高点;有利于推动产城融合,推进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加速现代服务业集聚;有利于优化国际分工、强化区域协作,更大范围配置要素资源,助力电子商务、供应链服务等新兴业态发展;有利于集聚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促进城市发展动力的转换,以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增强城市发展动力。
(三)打造“三大新区”,是激发城市创新活力的有效举措。义乌要实现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关键靠科技和人才。囿于当前的城市风貌、生活品质、创业环境以及公共服务,义乌城市对创新人才尤其是领军型人才的吸引力不足,迫切需要形成集高等教育、技术研发、产业孵化、信息交互于一体,产学研配套完善的功能区域。打造“三大新区”,引进、培育和集聚各种创新要素,推进创新和城市互动发展,对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快推进“三大新区”的规划建设
(四)围绕“全球贸易、国际服务”,规划建设丝路新区。丝路新区位于城市东北部,作为完善国际化功能、建设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的主承载区。依托国际商贸城、金融商务区、国际文化中心等现有平台,围绕国际贸易升级版,着力培育数据信息、国际商务、国际会展、贸易金融、文化服务、跨境电商等产业,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联动发展。集中布局国际论坛、国际社区、国际服务和国际文化等区块,完善城市国际功能,大力推动对外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发挥业已形成的商业网络优势,利用贸易信息渠道,以跨境电子商务为核心,互联网金融、国际物流为配套,大力发展进口转口贸易。努力把丝路新区建设成为国家对外合作交流平台、国际贸易转型升级高地、国际化都市新区。
(五)围绕“便利物流、口岸功能”,规划建设陆港新区。陆港新区位于城市西部,作为国际陆港经济和口岸服务功能的主承载区。集中布局国内物流、智能仓储、快递物流、铁路物流、空港物流和综合保税等功能区块,依托陆港优势发展临港产业和服务业,重点培育现代物流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金融、保险和信息等服务产业。加快推进大通关建设,加强与国内重要港口、口岸的区域通关合作。加快完善集疏运功能,发展多式联运,打造铁海、公铁、航空联运平台和“中欧”国际铁路集装箱运输平台,建设航空和铁路口岸。对接市场采购贸易信息平台,建设高效的陆港新区信息服务支撑系统。努力把陆港新区建设成为国际物流的始发港和目的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物流基地、城市物流产业集约布局平台。
(六)围绕“人才集聚、创新驱动”,规划建设科创新区。科创新区位于城市北部,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主承载区。依托高铁枢纽等便利交通优势和优美生态环境,着力培育和引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集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承接长三角等地区科技创新要素。打造集高等教育、技术研发、创新设计、创新服务、科技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平台,形成未来城市创新大磁场,为义乌乃至浙江中西部地区提供强劲智力支撑。努力把科创新区建设成为浙江省创新要素集聚高地、浙中“硅谷”、生态智慧之城。
三、加强“三大新区”建设的工作保障
(七)强化规划引领。既要适度超前,又要具有可操作性,科学、合理、高效编制“三大新区”规划。走技术人员意见和群众意见相结合的道路,提高社会各界参与度,兼顾专业技术与地缘情结,打造一以贯之的刚性规划。把文化和生态作为最高价值融入规划,充分展示历史文化之美、山水园林之美。
(八)立足改革创新。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放开市场又监管到位,使政府和市场共同发力,确保“三大新区”建设当前有活力、未来有潜力。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方向,盘活土地资源,避免对土地的过度依赖和掠夺开发。把培育创新文化作为主旋律,让一切创新要素加速流动,让一切聪明才智发挥作用,把“三大新区”建设成为义乌最具生机活力的创新高地、开放高地。
(九)加强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三大新区”建设的主线,更新招商理念、创新招商方式,开展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代理招商。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的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大胆引进外资、民资参与开发建设。
(十)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开发建设领导机制,负责“三大新区”开发建设重大问题的协调和决策,积极争取将“三大新区”建设纳入省级或国家级发展战略层面。把“三大新区”建设的相关工作,纳入各镇街、各部门的责任考核体系,开展专项督查,确保工作落实。各镇街要打破行政区域分割,全力支持配合。市机关各单位要强化服务意识,简化行政审批程序。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市委的决策部署,同心同德,扎实工作,为打造“三大新区”,加快推进城市转型发展而努力奋斗!
中共义乌市委
2014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