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两字就是吸引
他叫李江,1990年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市,2009年3月第一次来义乌打工,至今做了两年的十字绣手工活。
3年前,他曾在广东呆过一段时间,做的是服饰包装。一次偶然的聚会聊天,李江听说义乌市场发展很好,很多企业用工量扩大,而且当时工资待遇比广东还要稍高。思考了半个月后,他决然开始了义乌之行。当时,远在老家务农的父亲得知儿子要到义乌发展,鼓励他说,义乌是个好地方,找一家厂子好好干,多学习点知识和经验。
起初,李江对义乌的工作环境不太熟悉,就先在一家规模较小的饰品厂从事产品加工,后来变换了几次工作,但始终坚持在自己喜欢的饰品行业干。
想找个“技术活”
“今年,我想换个行业,学习一门技术,找个‘技术活’。”李江说,“这几年,市场上招工信息出现最多、工资待遇较高的工作往往是需要有一定专业技术的人。”
李江指着其中的一张招聘单说,注塑机师傅月工资3000-5000元,外加生活补贴和年终奖励,做一年的收入相当于自己干两年多手工活,差距相当大。目前,他已联系了七八家招聘单位,有意向前往应聘的有两家。他说,企业方可能正在收集应聘者资料,比较哪个更合适,择优录取。如果某家企业缺工特别严重,也会招收一部分学徒,边学边做。他希望自己能碰到好机遇,学会一门技术,为今后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
元宵节前后是求职“黄金期”
由于义乌得天独厚的市场优势,各行各业汇集在这里,给予求职者更多的选择余地,因此只要求职者能吃苦耐劳、肯踏踏实实做事,基本都可以在这儿找个相对满意的工作。
“就义乌劳动力市场而言,按照以往经验,正月初七到初十,大伙儿多数是来看看人气的,企业真正能招到人的时间,通常集中在元宵节前后。”李江说,“现在不完全是‘买方市场’了,很多企业都在招工,大部分人不担心找不到工作。”
李江说,据他了解,企业招工来得早的,不一定有好的经济效益,工资待遇不高,留不住人,所以每年都需要招工;相反,一家好的企业有办法留住人,不愁招不到工人,多数招工时间放在元宵节前后。
“每一个打工者心里都想进入好企业,获得一份不错的收入。”李江也希望着能在元宵节前后把自己“营销”出去。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一些高技术人员比较愿意到广州、深圳等地,原因之一是当地的工资待遇在全国各地同行中相对较高,企业的发展规模也较大。同时,在实施振兴中西部的战略背景下,国家对落后、偏僻地区农业、工业发展有不同程度优惠政策。在经济发达地区,通货膨胀压力较为明显,务工者外出打工生活成本增加,实际收入与本地差距逐渐缩小,促使更多的农民工甘愿留在家乡。如何解决企业“招工难”?企业应适度提高外来建设者工资,改善福利待遇,长期营造一个适合其奋斗的工作环境;外来建设人员应积极摆正心态,把个人发展融入到企业整体发展之中,为企业增收;政府应继续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建立健全三方协商机制,维护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