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之于震海宁是何意义?
“海宁的区域经济,皮革是龙头。可以说‘皮革’呛一声,整个海宁都要震三震。”海宁市经贸局副局长董菊云如是回答记者的提问。
董菊云的依据是,2005年皮革产业规上工业产值达106.9亿元,占海宁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5.59%;是该市经编产业产值的2.5倍、家纺产业产值的3.4倍,处于绝对“老大”地位。
不过,就增速而言,海宁皮革产业的增速已明显放缓。去年增长17%,不仅与自己前几年30%的增速无法相比,而且与该市去年规上工业26.1%的增速相比,也低了近10个百分点。
董菊云向记者坦言,经过10多年的发展,海宁皮革产业已积累起非常大的基数,如果没有新的增长点出现,海宁皮革产业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整个海宁经济也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出“海宁楼”,改变皮衣“一业独大”格局“海宁楼”是昔日俄罗斯莫斯科市内年销售皮衣200万件的专业市场。在10年前海宁皮衣鼎盛期,当地80%的皮革产品凭借量大价廉的优势,大量出口俄罗斯。而近几年,海宁商人纷纷搬离,令“海宁楼”名实不符。
卡森集团董事长朱张金是“海宁楼”最早的开拓者,也是最早的搬出者。据介绍,老朱的搬离缘于其在为“宜家”供应牛皮革时发现,国际上皮革的应用已从服装为主向家具、汽车用革、皮革包袋方向拓展,不调整结构就无法抓住未来的市场。于是,老朱果断出走,这一走就走出了一个中国最大的皮革沙发出口企业。
这正是海宁皮革产业第一次转型的生动写照。近几年,出口导向型的海宁皮革经历了脱胎换骨式的结构调整,出口市场从俄罗斯转向北美、欧洲换,告别了在俄罗斯的量贩式销售模式。以前靠“一件皮衣打天下”的海宁皮革产业,而今已是集皮革沙发、皮革服装、制革、皮革制品于一身。
海宁市经贸局提供的数据表明,2003年,海宁皮革产业的出口货值中,皮革服装达2.23亿美元,而皮革沙发和沙发套仅1.84亿美元。到了2005年,两者完全翻了个个,总共7.19亿美元的出口货值中,皮革沙发和沙发套占了4.78亿美元,而皮革服装仅占1.79亿美元。
董菊云说,走出“海宁楼”,是海宁商人对既往发展模式的自我否定与创新,更是海宁皮革产业“腾笼换鸟”的精彩一笔。
“二次转型”瞄准汽车制革和箱包
变则通。皮革沙发产业的崛起引领海宁皮革产业完成了第一次转型。如今,海宁皮革产业又行至转型的关口。这一次,海宁皮革产业又将选择什么作为转型的突破口呢?
“方向已经有了,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董菊云说,海宁已把汽车制革、皮革箱包作为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在海宁皮都路西侧,总建筑面积4.5万多平起。据介绍,这里是即将投入使用的皮革城箱包皮具加工区一期,首批企业将于本月底前入驻。
“海宁皮革城是一个全国性的市场,目前皮革城内占很大份额的皮革箱包区所售产品绝大多数是外地货,市场带动本地产业的作用即还没有最大程度地发挥的出来。
”董菊云说,兴建皮革箱包加工区,将让新建的海宁中国皮革城更强力地建带动当地建皮革产业的发展。
在汽车制革方面,海宁也已破题。据悉,卡森集团投入5000万元\攻克了被德国大众断言中国无法生产的无铬鞣环保汽车座垫革,目前产品已被德国大众总部指定供应“奥迪A6”与“高尔夫”。
“打入汽车产业链,海宁皮革产业必将迎来新的飞跃。”董菊云告诉记者,生产汽车座垫革的技术已不成问题,目前急需解决的就是如何尽快打开市场。
汽车制革与皮革箱包进一步拉长了海宁皮革产业链,使整个产业进一步向广度拓展。而在纵深发展上,海宁皮革产业也不遗余力。据悉,海宁已在原皮革产业工业园区新辟了皮革名品服装区,打造名牌皮革服装集聚区;由海宁市科技局牵头,负责重点攻克皮革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目前已有两项国际公认的难题被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