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颁布至今已有近半年时间了,超市、商场塑料袋的使用量大幅降低,但“限塑”的“盲区”依然存在。在餐饮、出版、礼品等领域,塑料袋的踪影随处可见。
消毒餐具:包装实难降解
目前,很多饭店都为顾客提供一次性消毒餐具,碟、碗、勺、酒杯等用一种塑料膜封好摆上餐桌,看上去很卫生。“这种消毒餐具因为干净卫生,顾客都愿意用,人多时一天能使用几百套。”一家饭店老板介绍,这些餐具被使用后,包装膜都被当作垃圾扔掉了。
据了解,这种包装膜俗称“热缩膜”,是难以降解的塑料制品。随着消毒餐具的日渐盛行,这种包装膜已成为新的“白色污染源”。部分热衷环保的市民表示,餐饮企业不能忽视“白色污染”问题,一方面通过自行消毒餐具等方式,尽量避免使用这种消毒餐具;另一方面餐具消毒企业也应积极研发新的包装模式。
礼品:塑料污染大量存在
按照规定,从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场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礼品销售一般都附带塑料包装。还有一些礼品,虽然用彩色纸张包装,但在顾客购买时还会附送一个塑料袋。曾在礼品店打工的杨坤告诉记者:“有些顾客买礼品时会要求多送几个塑料袋,我们一般都会满足,总不能为了几个袋子让顾客不满啊。”
杂志书籍:为了干净加“外套”
在街头报刊亭,记者发现,一些精美杂志往往被套上了塑料“外衣”。在南园路一家报刊亭,两个女孩买完杂志后,随手就把包装袋扔在地上。“包装袋没什么用,拿回家也装不了东西。”其中一位女孩表示。据一位报刊亭的经营者介绍,杂志书籍的包装袋大多是自带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自身的洁净。保持杂志书籍清洁确实很必要,但如果因此造成“白色污染”似乎就有些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