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4月29日),武汉市在常青花园举行“袋袋相传”公益活动研讨会。来自社区、居民、市直机关以及新闻媒体的代表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共话他们对“袋袋相传”精神的感悟和体会。
据悉,作为湖北省首个全国绿色社区,今年3月初,常青花园三社区的10位奶奶组成“袋袋相传”缝纫队,利用家中废旧布料,制作环保布袋赠送左邻右舍,取代大家常用的塑料袋。常青花园管委会获悉此事后,在五个社区发起了“袋袋相传”公益环保行动,从居民生活习惯入手,倡导居民制作、使用布袋,拒绝“白色污染”。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经媒体报道后,常青花园“袋袋相传”公益活动在全市掀起一股倡导环保、绿色消费的热潮。武汉市1225个社区中,有800个社区自觉组织发放环保布袋;全市30万名社区志愿者中,近15万人参与了“袋袋相传”的活动。仅常青花园便已制作环保布袋20万个,街头发放7万余个。
“袋袋相传”为什么能得到武汉市民如此热烈的反响?它对武汉市创建“两型”社会有何启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博导周云清认为,“袋袋相传”活动实质上反映了大众“绿色消费”模式的转型。“这些活动让老百姓意识到自己在创建‘两型’社会中也能有所作为,从而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周云清还指出:“倡导绿色消费,政府也要拿出切实行动,通过政府采购、政策杠杆等方式,拉动环保产业的繁荣发展。”
武汉市民政局副局长刘利民坦率地表示,创建“两型”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工程,创建怎么搞?从哪里搞?都是当前亟待的问题。而“袋袋相传”活动的开展恰好为我市开展“两型”创建的开展提供了好的切入点,为全市上下开展“两型”创建提供了好的行动范本。
武汉市社科院副院长孙学先认为,“袋袋相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体现了现代文明的发展,是一个好的兆头,它与当前盛行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露了大众自我拯救,自我醒悟的意识。
武汉市文明办主任杨庚寅高度评价了“袋袋相传”公益活动,认为该活动开区了全市“两型”创建工作的序幕。他表示,“袋袋相传”活动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增强了全体市民的环保意识,还在社会上倡导了“节约光荣、环保时尚”的绿色消费理念,不限于使用环保袋,还可以将这种理念延伸成为“节约一滴水、节约一粒米、节约一度电”, 让这种理念让深入人心。
武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述传精辟地总结道:“‘袋袋相传’活动实质上是全市人民参与‘两型’建设的一个集中体现。”今年6月1日,“限塑令”即将实施,已融入百姓生活的塑料袋突然不能“敞开用”,势必会带来少许“阵痛”。 “目前,环保产业不发达,市场上的环保产品价格较贵,这是社会长期以来不环保的消费习惯造成的后果。”张述传说:“下一步,我们要积极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研发新型可替代的材料,解决这些难题,让市民改变以来塑料袋的生活习惯,把‘袋袋相传’的精神尽早辐射到‘8+1’城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