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向全国的超市卖场等发出了响应 “限塑令”的倡议书,号召超市等通过调整收银工作流程、提供小型便利购物车等各种方式来响应 “限塑令”。对此,沪上卖场昨天表示,将考虑通过“为使用环保购物袋的顾客提供快速结帐通道”等方式,来鼓励消费者减少使用塑料袋。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有关负责人透露,据该协会统计,2007年我国超市行业全年使用塑料袋约500亿个。而超市企业平均塑料袋的耗费量为销售额的0.2%,单是以超市类会员企业8000亿元的销售额计算,塑料袋的消费量就高达16亿元。所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企业内部挖潜增效的一个重要手段。
当前购物塑料袋已经渗透到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要减少塑料袋的使用,该负责人表示,卖场应该积极开发塑料购物袋的替代品,像可重复使用的布袋、小型便利的购物车及其他形式的产品。该协会表示,超市应调整现有的收银工作流程,以方便自带包装物前来购物的消费者。如自带购物车的顾客,在结完账和装入购物车的衔接过程和距离上超市应积极进行设施和流程的调整,设立顾客自带购物车的存放处;增加出租购物车服务项目;设置整理台,便于顾客自行装袋等。同时,考虑塑料袋单个价值低、没有条形码等特点,超市应对收银流程和系统进行适当调整,准备更多分币,以保证收银速度,方便消费者。
对此,昨天,沪上众多大卖场的相关负责人纷纷表示,正在研究一些具体可行的操作方式,方便在接下来的过渡期内为2008年6月1号收费政策实行后做铺垫。“像在过渡期内推出为用环保购物袋的消费者在结帐时开辟‘绿色通道’等方式,”家乐福的工作人员表示。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通知,从2008年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顾客自己掏钱买塑料袋,“培养”环保意识
对于购物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许多市民表示理解。在政府机关工作的深圳市民张小姐告诉记者,尽管现在深圳还没有对购物袋实行收费,但她每次去超市买东西,都会跟售货员说:“不用太多袋子,放在一起好了。”但也有部分消费者认为,提供塑料袋是商家应向顾客免费提供的服务,有偿提供会给顾客购物带来不便。不过接受采访的顾客均表示我国白色污染严重,国家出台相关办法管理是应该的。
一些商家也有类似的顾虑。银川市西塔市场一位姓樊的水果商认为,如果要顾客自己掏钱买塑料袋,肯定有相当多一部分人不会接受,商家的生意会受到影响。
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限产限售限用塑料购物袋的良好氛围。许多商家认为,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也很重要,有关部门在执行相关规定时要注意宣传,引导消费者转变观念,避免出现不和谐的情况。
目前,国内一些大商场和超市已经开始呼吁消费者少用塑料购物袋。在深圳的许多商场里,“少用胶袋”的提示语十分醒目,一些售货员也开始改变过去“小袋装、大袋套”的习惯,减少塑料购物袋的使用。还有不少商家推出了以环保为主题的活动。深圳天虹商场一直致力于培养顾客的环保意识,从2003年起,每年免费发放10万个环保购物袋。前不久,深圳市义工联组织商家向市民进行环保宣传,并免费提供了200万个环保袋。新华社
我们要消灭这个“最糟糕的发明”
空手出门,拎袋而归,是现代人习以为常的购物方式。这一习惯带来的塑料袋泛滥成灾,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却常常被人们忽视或熟视无睹。
据统计,我国每天仅买菜就用掉10亿个塑料袋,其他方面塑料袋的用量也在每天20亿个以上。这些塑料袋往往用过即扔,且
绝大部分不可降解,对环境污染巨大。所以,英国《卫报》曾把塑料购物袋评为人类历史上“最糟糕的发明”。
很多城市已意识到滥用塑料袋的危害,并呼吁人们“少用”。但在强大的习惯面前,这些呼吁收效甚微。这一次,国务院用经济杠杆来限制塑料购物袋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必将收到明显成效。消费者在不得不为使用塑料袋花钱时,自然会算一笔经济账,资源意识、环保意识也会增强。
滥用塑料购物袋之所以形成习惯,主要是因为背后有一个完整利益链:消费者得方便,商家免费送袋吸引客流,厂家也有生产利润。这个看上去皆大欢喜的利益格局下,牺牲的是人类生存的资源和环境。国务院从源头抓起,要求将污染严重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列入淘汰类产品,实行限产限售限用,生产合格的塑料购物袋。由此,原有的利益格局将被打破,一个遵循环保理念的新产业链将逐步形成,也为改变滥用塑料袋习惯创造了条件。
国务院遏制“白色污染”的最新举措受到了众多环保人士称赞。也有人提出:环保与便民应当兼顾,不能让老百姓生活变得不方便。相关部门和生产企业应重视这些意见,提供既符合环保标准、价格又能被老百姓接受的购物袋,为改变滥用塑料袋习惯发挥积极作用,这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