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冈?拉茨勒在畅销书《奢侈带来富足》这样定义奢侈:“奢侈是一种整体或部分地被各自的社会认为是奢华的生活方式,大多由产品或服务决定。”现在,奢侈品(Luxury)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在经济学上讲,指的是价值/品质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不过,通常人们认为奢侈品是那些非常昂贵的物品,即大部分人消费不起的物品。
“大家都有名牌包,别人问起的时候说我也有一个,这样才不会显得落伍吧。”在北京国贸商城的LV专卖店外,23岁的Mata挎着新买的LV马桶包对网络报记者说:“上个月的工资都搭进去了,还拿了一部分存款,花完钱,可真是‘凉快’啊。”但她很快又补充说:“不过人有点儿虚荣心也是正常的。”
短短一席话,道尽国人对奢侈品爱怨交织的复杂心态。随着国际商品流通的日趋频繁,人们学会了统一质量标准来检验商品好坏。达到质量标准线的,都是合格的好产品,可是人们为什么还要花“天价”购买奢侈品?在中国,又是谁在消费奢侈品?
中国=奢侈品消费大国?
记者在某留学论坛上,看到一位正在法国ESSEC商学院就读奢侈品管理MBA(MBALuxe)的中国留学生说:“现在所有的Luxury(奢侈品)公司的确都在讨论China。2015年左右,亚洲奢侈品中心将变成中国。”
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2005年发表报告预测说,2015年,中国奢侈品销售额将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9%。届时,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
对此关注度最高的当属奢侈品商家。经营了半辈子奢侈品的贝尔纳?阿尔诺(BernardArnault)目前最为看好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这位统领第一大奢侈品集团LVMH的主席一边积极在中国布点开店,一边宣称,全球“三分之一的奢侈品将在今后10年内涌向这三个国家”。
虽然部分行业研究者对种种乐观预计保留谨慎态度,但大部分人都已经在中国和“奢侈品消费大国”之间暗自划上等号。20多位温州商人花费1.3亿元人民币,团购了22架私人飞机;山西煤炭老板看车团一次集体买进20辆悍马;国际顶级奢侈品展会上“4天成交了近2亿元”。这些消息一次次印证着,中国富豪们对奢侈品的消化能力还有可能更“强悍”,而奢侈品的魅力也随之一次次被放大,所以“奢华”才得以成为“风潮”。
经济研究专家沈逸(应本人要求,此为化名)说:“中国的奢侈品消费有两种,一种是富人的消费,一种是透支消费。从消费人群上说,则分为有能力的消费者,以及寄生食利阶层。从年龄段上讲,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年龄大约在20到40岁之间;而欧美奢侈品消费者的年龄多在40到70岁之间。”
今年的《胡润百富》刊登有一篇文章,引述一位高档珠宝商的估计,“中国奢侈品市场约有三分之一的消费来自高消费女士。”
中国的富豪和官员群体具备极强的购买力,但其财产来源、规模、去向往往难以统计。只能说从中国的财富结构进行反推,可以窥见这个极具消费力群体的一斑。但是暗自波涛汹涌的奢侈品市场,除了富豪们在一掷千金,还有一批年轻的“月光族”,用堪比顶级富豪刷无限信用卡一样的气势,在为奢侈品掏钞票。这个透支消费的群体,以及寄生食利阶层,正是将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年龄段大幅度下拉的原因所在。
在某进出口贸易公司,三十多岁的副总宋莉平日喜欢背用Gucci包,穿着Prada或者巴黎世家的时装。一件2800英镑的衣服,宋莉认为,以自己的薪金水平完全可以负担得起。而在这家公司的生产车间,几位女工也都有LV或Prada包,“虽然工资不是很多,但是把年末奖金全拿出来,平时再节省些,给自己装备一只名牌包还是可以的。”至于名牌包什么时候背出来,这几个女孩说:“只有周末出来玩的时候带出来。”
缘何“天价”购买奢侈品
沈逸认为,“中国和外国的奢侈品消费最大的区别在于:在中国被购买的主要是服装、首饰、手表、皮具等个人生活用品,‘奢侈’得非常表象化;而在欧美地区,最被看重的奢侈品主要是汽车、游艇和豪宅,此外还有艺术品收藏。如果购买了一栋豪宅,那么这个豪宅里的一切东西,家具、收藏品都是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