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生产对纱线的要求
“纱线的种类可以按照纺纱工艺、原料的组合以及纱线的粗细、个性化等分类,而针织纱线是相对梭织纱线来讲的,也就是用于针织生产的纱线。”采访一开始,林光兴便阐述了针织生产对纱线在性能、质量方面的基本要求。
由于纱线在针织机上进行编织的过程中,纱线高速运动,弯曲、拉伸,张力波动较大。同时,纱线对针织机的成圈机件会产生磨损。为确保顺利、高效生产和提高面料的品质,针织纱线必须具有较高的质量并满足特殊的指标要求,才能够达到良好的编织效果。
针织纱线对强度和均匀性有一定的要求,尤其对条干的要求比较高。纱线必须条干均匀,纱疵少,毛羽少,粗节、细节少。针织纱线还必须棉结少,没有异纱及杂质。
针织追求的是织物的柔软、弹性和透气性,针织纱线一般捻度低,纱线柔软,易于弯曲成圈。如果针织纱当梭织纱用,在整经和织造时会由于强力达不到要求而经常断头。反过来,如果拿梭织纱当针织纱用,由于梭织纱捻度高,织造张力小,很容易扭结成“小辫子”,形成布面疵点。而且,用梭织纱织成的面料僵硬呆板,难以满足针织物在弹性和透气性方面的要求。因此,梭织纱和针织纱两者一般不能相互替代。
针织纱线种类日益增多,针织纱用量逐年上升,使用针织纱的企业也持续增多。林光兴表示,棉纱生产企业普遍重视针织纱线的创新需求,积极开发符合针织生产要求的优质针织纱。
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
就像针织面料花型变化多于梭织面料一样,相对梭织纱线而言,针织纱线也更适合“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模式,更适合应对不间断的创新,更具备时尚特质。
林光兴剖析了针织纱在时尚、流行、功能性方面的“先天的优势”。针织纱讲究“新、高、快”,追求新原料、新技术、高科技、新市场、高品质与高附加价值,花色品种变化快、应用快、市场接受快。
针织服饰的国际流行趋势已从单一原料倾向于多种纤维组合,少则2种或3种,多则5种或6种纤维。通过多组分纤维混纺,使纤维优势互补,织物更华贵,色彩效果更理想。近些年,采用新型纤维的纱线更是为针织纱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诸如牛奶纤维、大豆纤维、海藻纤维、玉米纤维、竹纤维等新型纤维层出不穷,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广泛应用。由于这些新型纤维在舒适、保暖、抗菌、防紫外线、含维生素以及环保方面具有更优良的性能,适合应用于针织品。这些纤维既可以纯纺,也可以与棉、毛、丝、MODAL、PTT等多种纤维混纺。
新型纤维、多组分纤维赋予针织纱线和针织产品更多的“想象空间”。林光兴认为,新产品的推出不断刺激消费市场,消费市场需求的扩大又反过来促进针织行业的创新。
上下游要相互衔接
谈到即将举办的2009纱线展,林光兴表示:“非常看好专业化的纱线展。这类展会的指向性很强,特别有利于中、上游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而且效率很高。”
在林光兴看来,国内已经有相当数量的纱线企业生产的针织纱线产品在质量技术指标上不亚于国外同类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国内纱线企业缺乏的已经不是产品技术,而是如何将产品进行有效推广。
国外针织服装服饰产品变化的频率相当快,不断有新产品推出,这不仅体现在纱线、面辅料的创新和选用方面,也体现在设计款式、色彩搭配等创意上。针织产品快速的节奏变化一方面反映出现代针织行业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要想适应这种行业发展趋势,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注重针织产品科技含量和设计创意,二是完成“两大链接”。
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设计创意其实就是目前国内纺织行业正在努力倡导的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同样的原材料,同样的工艺水平,同样的质量,为什么有些企业的产品就卖不出好价钱,科技含量、设计创意和品牌附加值决定了这一切。
所谓“两大链接”,一个是指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衔接,另一个就是三大最终纺织品生产企业与消费市场的对接。位于产业链的上、中游的纤维、纱线、面料企业随时向下游纺织品生产企业传递最新研发成果,并很快在下游环节的设计生产中得到应用。反之亦然,消费市场的需求信息也能“溯流而上”,迅速传递到产业链中、上游,促动相关环节的开发和创新。如此一来,“信息流”和“物流”交互传递,整个针织产业链就会活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