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美元贬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内银根紧缩,纺织企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甚至亏本,企业倒闭。下半年,幸存下来的纺织企业则面临金融危机下外需不足的煎熬,生存困难成为纺织企业2008年生存的常态。
如果说宏观环境的内外交困是纺织企业倒闭的外在原因,纺织行业自身结构的失衡则是纺织业窘况的内在痼疾。
据统计,2007年前11个月全行业利润率为3.87%,而大于平均利润率的企业仅为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企业利润率仅为0.61%。2008年以来,90%以上的利润由行业三分之一的企业贡献,而三分之二的企业利润进一步下降。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些纺织企业的倒闭也是行业自身调整的需要。
不过,纺织行业中小企业的倒闭则意味着失业率的攀升,在全国“保增长保就业”的基调下,纺织业自然成为政策扶住对象之一。
2008年7月31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通知,上调部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幅度从11%上调至13%——这个幅度虽然低于市场的普遍预期,但毕竟意味着国家干预的出手。
很快,两个月后,10月21日,第二次上调出口退税率的政策又出台了,这次的政策是从11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4%。
在3个月内连续两次提高出口退税率的举措是史无前例的,这也说明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和盈利能力的下滑超出管理当局的预期。
紧接着,在11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又确定了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6项政策措施,其中措施之一就是继续适当提高纺织品、服装和部分轻工产品出口退税率,清理和取消涉及轻纺企业的各种不合理收费。
市场普遍预期,鉴于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和利润总额增速快速下滑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扭转,国家仍有进一步提高整个行业出口退税率的动力和空间。
似乎是转折的曙光
就在中国政府积极救助纺织业的同时,三季度国际金融形势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美元指数一改2008年以来的颓势,进入主动升值通道。12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更是连续贬值,同时由于美元的升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连续下跌,这似乎对出口纺织企业来说是极其利好的。
但事实也并非如此。进入三季度,在纺织行业中,以石油产品为原料的化纤原料及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下降,如国内聚酯PTA均价在6月底时还在9600元/吨左右,到9月底已经降至 7200元/吨,涤纶短纤均价也随之由6月底的11900元/吨降至9月的约10000元/吨,降幅超过15%。
产品的大幅降价使化纤企业的库存产品和原料采购订单遭受巨额亏损。同时,化纤产品价格因原料大幅波动而大幅下降,引发化纤企业对库存产品的恐慌,使得市场上出现了轮番降价销售的现象,造成了竞争秩序的混乱。
分析人士指出,美元目前的升值状态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一方面,美国政府已经启动了大规模的金融救援计划,数千亿美元的资金正在分批注入金融市场,美元的供应量正在不断地增加。另一方面,通过降息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增长也将是美国在恢复经济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调控手段。随着这一系列措施的逐步实行,美元的流动性必将有所恢复,美元的币值也将逐渐低于目前的水平,而长期看,人民币将保持升值态势。
政府不断加码政策,正面效应不可否认,但扶持政策只是手段和加速器,最终行业何时回暖,还要看内、外部需求的何时复苏。对于纺织企业来说依赖政策,靠天吃饭并不足以解困救纾。
莫测的前景
中国纺织行业长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弱,中高端产品比重小,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严重。
即便是扶持纺织企业上调出口退税率,政府也没有偏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努力方向。譬如,粘胶纤维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2007年将出口退税率下调到5%后,此次上调出口退税率的名单中就不见踪影,在纺织纤维及织物中,只有部分产品上调,对于低端过剩产能仍无扶持政策。
中国纺织品服装综合价格仍明显低于全球和主要竞争国家。2008年欧盟取消中国数量设限,前9个月中国出口欧盟15国增长33.6%,市场份额超过35%。2008年1-8月中国出口美国纺织服装平均价格仅为全球和印度的83%和82%,过去17年中,中国出口美国纺织服装增长了8倍。因此,中国纺织品市场份额提高能有效抵御全球需求放缓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