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刀剪之都创新为美
周国和朱良骏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阳江,但是知道这里的刀剪,多功能刀刀具。
只要走进任何一家刀剪专卖店,看到里面琳琅满目的刀、剪,其造型千奇百怪,用途五花八门,都不得不惊叹,一把小小的多功能刀,刀剪,竟然能做了这么大的文章。难怪这里被称中国刀、剪之都。
其实阳江的许多刀剪大多是由手工作坊开始的,如有名的“十八子”是1983年创建的一家民营企业。如今企业已脱胎换骨:员工由最初的8人增至1600多人,拥有一支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刀具产品多达300多个品种、2000多个规格;原来小作坊式的工厂,现已壮大成为拥有8家子公司的集团公司。
如今,阳江市拥有1400多家五金刀剪企业,产量占全国的64%,出口量占全国的83%。阳江刀剪产业近百亿元的年产值,占了全国半壁江山还多。一把小小的刀剪闯出这么大的天地,让许多人啧啧称奇。这里面靠的是科学发展,靠的是自主创新。
一把刀,一把剪,如何创新,这里面大有文章。如“十八子”已有国家专利140多项,其中10项创新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在刀具的制造工艺、原材料及功能上,也不断推陈出新。20世纪90年代初,“十八子”首创我国第一台磨刀机,设计出我国第一条双层自动气动热处理生产线,首创了远红外线刀具干燥生产线,还与安徽黄山特钢厂
联合开发出7Cr17Mo高档刀具钢材,填补了国内空白。其后,“十八子”引发了国内制刀业的五次技术革命:1993年,首次将传统焊接刀具改进为连体直出刀具;1995年,开发出外观、品种多样化的多功能家用厨刀;借鉴国外经验和“人性化”理念,开发推广富有中国特色的通透式套装刀具系列;将军工材料7Cr17Mo及国际高级流行材料不锈钢复合钢转换为民用造刀材料;建设精密特钢厂,瞄准国际高级刀具市场,实现炼钢、制刀、技术一体化。
仅在造型上的创新,就使阳江刀剪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们利用不断推出各种蕴含着古今中外文化的刀具,如十二生肖刀、八仙过海刀、十八罗汉刀、十八子军刀等等,无形中提升了刀具的使用价值、纪念价值、收藏价值。
又如在国内第一个推出的“套刀”,在市场上深受很多家庭喜爱。由于套装产品更趋向礼品化和艺术化,使传统上“冷冰冰”、“寒森森”的利器,融入了情感和人性。很多人甚至更愿意把套装刀具当作一种“艺术品”摆设,这使刀剪的观赏价值超过其实用价值,开拓了一个行业新的领域。
可见,在坚持自主创新的总体发展思路下,阳江刀剪业已经成功发展成为一个地区的主体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