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新说成绩】
“三农”工作取得开门红
去年,义乌成功创建成为全省首批“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市”,“三农”工作实现“十二五”开门红。黄志平用“五新”总结了2011年义乌“三农”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是都市农业取得新发展。新建了4个千亩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启动建设佛堂、义亭两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全市家庭承包经营土地流转率达62%;农家乐全年接待游客153万人次,创收6200万元。
二是美丽乡村建设掀起新高潮。全年完成生活污水治理70个村、自来水改造37个村、电气化建设155个,成功创建市级美丽乡村127个;规划开发“一江两岸三湖”建设,完成村庄绿化350余亩。
三是城乡新社区实现新成效。全年新启动旧村改造14个村,实施农房改造一万余户;启动34幢农村高层公寓建设,探索国资代建、房地产开发回购等多种建设模式;21个村实施“空心村”改造。
四是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升。去年义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万元,同比增长14%;城乡居民医保住院补偿比例提高至62.8%,新增农民工子女学位3000个,建成6所镇街中心幼儿园,新建村级社区服务中心110个。
五是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全面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推进3个村集体建设用地权属处置改革试点,发放首笔林权抵押贷款等。
【五改激活力】
“三农”发展突破在改革
义乌是个商业城市,但黄志平表示,“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不动摇。今年“三农”工作的主题是改革,义乌被确定为全省首批16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为此,义乌提出五方面重点改革事项: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制,积极探索建立集约化家庭经营与产业化合作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
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推出和跨村置换机制;深化高层公寓、功能分区等城乡新社区建设模式创新。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将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到人,探索农民经济权益长久化和社会权利属地化的管理制度,形成与户籍相分离、责权明确的农村产权制度。
健全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扎实推进义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改造,积极组建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涉农担保公司等金融组织;探索开展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知识产权等抵押贷款业务,增加农民有效抵押物。
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重点是把依附在户籍上的各项权益分离出来,探索建立以合法稳定住所或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为户口登记基本形式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农业户口、非农户口的性质划分,保留户口迁移农民在农村原有的土地承包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等经济权益;研究制定长期务工经商人员在义乌的落户政策。
【行动有纲领】
整体大变样
生活更美好
除了改革试验这一主线,今年义乌“三农”工作还将着眼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等重大项目。
黄志平强调,要以现代农业“两区”建设为平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发展壮大现代都市农业;以精品培育为重点,按照“一核一环四区九线”的市域总体布局,以农房改造、村庄整治、森林城市创建为抓手,逐步形成点上有特色、面上成规模、整体大变样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要让改革成果惠民,不断完善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繁荣农村文化,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不断扩大农民就业创业渠道,“四轮驱动”帮助农民增收,提高生活水平。
金华市副市长、义乌市长何美华就当前“三农”工作进行部署。按照“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安排,何美华要求各镇街、相关部门要把全市所有农户都走一遍,对老百姓关心的突出问题全面搜集、梳理,分门别类解决一批,真正夯实农村工作基础,为农民谋取更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