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计划投入7.3亿元
——我市公共卫生巡礼之六
我市通过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保障公共卫生事业稳步发展,高效运行。市政府明确规定,卫生事业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对卫生事业投入增长不低于同期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卫生事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要逐年提高,2003年到2007年,计划投入7.3亿元。
根据义乌实际,市财政局明确三个投入的基本原则。一是确保卫生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随着财力壮大,不断加大财政对卫生的投入。二是政府和市场相结合原则。公共卫生建设,由政府承担,以公立医院为依托做好公共卫生,财政给予经费补助,医疗服务等由市场提供,引导卫生资源合理流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三是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原则。承办公共卫生服务的医疗机构,享受公共卫生经费补助,并且服务质量与补助所得挂钩,确保财政补助经费用于干事业而不是养闲人养机构。
市财政局特别注重完善财政对公共卫生投入机制。市财政把承担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无偿献血管理、卫技人员培训、精神卫生、急救中心等公共卫生职能的机构列为财政综合预算管理。对于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健康档案、地方病防治、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等10多项直接面向居民、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每年以本地人口人均22元的标准安排预算,并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人均经费安排标准。同时,建立市和镇街财政公共卫生经费分担机制。镇街中心卫生院基本建设投入由财政承担90%。
我市每个镇街建立一所现代化中心卫生院的蓝图正在成为现实。每个中心卫生院建设标准为1500-2000万元,基本由市和镇街财政投入,现在已有7个中心卫生院顺利竣工,2个正在开工建设,2个计划年内动工。每建立一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财政补助5万元,并出资100万元,分三年培训300名社区服务全科医护人员。财政补助200万元,对全市353所行政村卫生室进行规范化改造,改造后村卫生室平均面积达40-50平方米。
为构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财政投资2800万元,建立了卫监疾控大楼。13个镇街中心卫生院均建立了疾控站。投入近1千万元购入了现代化疾控专用实验设备。建立了9个艾滋病初筛实验室,投入100万元对春夏多发的麻疹和流脑进行了成功防治,对适龄儿童计划免疫免收注射服务费,所需经费由财政补助。 记者 张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