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峰
编者按 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农村电网得到有效的改造,极大改善了农村地区使用家电的客观条件和农民的生活习惯,于是,部分家电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农村这块尚待开发、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海尔、长虹、TCL、美的等家电企业就纷纷做出大举进军农村市场的战略决策,国美、苏宁等家电零售业巨头开始书写拓展农村家电市场的宏伟蓝图……一股家电下乡的浪潮正在形成。但是面对一些假劣产品、消费者非常分散的农村市场,面对还不富裕、消费知识还很欠缺的农村消费者,无论是对产品的品种质量,还是对家电售后服务的要求;无论是对家电产品的宣传广告,还是对消费者的消费知识普及,农村都有着同城市不同的特点和需要。为了帮助家电厂商正确了解农村消费者的真实要求,更有效地开拓农村家电市场,本报记者深入农村进行调查,在充分了解农村家电市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又对相关专家进行采访后,推出 “关注农村家电市场”系列报道,将从农村家电市场现状、农村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现阶段家电下乡存在的误区、开拓农村家电市场的出路等等方面,对农村家电市场进行全面关注。
今年的“两会”期间,加快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成了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农村家电市场更被当成我国家电业未来发展的支柱市场,但是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在农村市场傍名牌、翻新旧家电等现象,侵害了农村消费者的合法利益,而且正在成为拓展农村家电市场的桎梏。
●家电产品傍名牌
前不久,记者回湖北农村老家探亲。一进家门,老父亲就告诉记者,在春节前已经买了一台新的电视机,而且还是名牌。记者听了非常高兴。晚上看新闻时,记者发现电视很不清楚,以为是两个老人不会调试造成的,于是就动手进行调试,可是不管怎么调试,效果都不好。见此,记者妻子说了一句,怎么“三洋”电视质量也这么差呀?原来装电视的盒子就放在旁边,还没有舍得丢。记者一看,包装箱上果真写有“三洋”的字样。可是这时记者突然发现,电视机上的商标写的却是“SAN-VC”,由于有些变体,看起来非常像“SANYO”的标识。看到此,记者突然明白问题的症结:这是一台傍名牌产品。 父亲憨厚地笑笑告诉记者,不知道什么是傍名牌,买的时候,老板说是名牌,17英寸,价格是550元。当时有很多人买,所以也就跟着买了。并且还说村里谁谁家里也买了。
因为多年没有回老家,第二天,记者到村里邻居、朋友家拜访,同时发现果真像父亲说的一样,好几家都买了同样的电视,收视效果有好有坏,但大家都认为自己买的是名牌。
随后记者到镇上进行了调查,发现出售电视的商店有好几家,都是个体经营。不仅有康佳、长虹等国内知名品牌,而且还有许多记者从未见过的品牌,当然像父亲购买的那种傍名牌产品也不在少数。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有三阳、索妮、东之、东知等等。从包装箱的标注看,这些傍品牌的电视主要来自广东,而且以民间小作坊拼装的较多。当时虽然已过了春节,但是仍不时有前来购买的农民。记者向一个用板车拉着电视正准备离开的老农询问,是否知道这是假名牌时,他说不知道,不懂,只是听老板说是名牌,而且价格为660元,觉得能够接受,就买了。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仅是彩电,像影碟机、音响等也颇为农村消费者青睐,在这些产品中,不少产品存在傍名牌现象。
●小家电存在假劣产品
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添置一些小家电,适当改善生活条件,也成为还不富裕的农村消费者的愿望。像燃气灶、电饭锅、电热毯、电熨斗等小家电产品正快速进入农村家庭。但是记者发现,在农村,这些小家电市场假劣产品很多。
在村里走亲访友时,记者看到很多家庭都新添置了电饭煲和燃气灶,记者父母家里也不例外。等菜都炒好了,准备吃饭时,却发现电饭煲里的饭还是带水夹生的。记者开始还以为是自己使用不当造成的。可是老母亲过来说,电饭煲不太好用,经常这样,只有按下电源继续煮才能煮熟。于是记者再次按下了电源,过了大约10分钟,电饭煲跳闸了,饭终于熟了,可是记者却发现,米饭有糊味。用电饭煲煮饭还能把饭煮糊了,记者还是第一次遇到。
母亲说,这个电饭煲只花了30元,有时好用有时不好用,所以平时一般是用煤炉子煮饭。记者仔细检查电饭煲后发现,这是典型的三无产品,不仅重量很轻,而且电源线很细,煮一次饭,插座、电线都热得烫手,产品也没有国家规定的3C标识。按照包装盒上的电话打过去,被告之该电话号码不存在。随后记者又检查了燃气灶,发现同样是三无产品,质量没有一点保障。母亲告诉说,村里买的都差不多,凑合着用。于是记者只得再三叮嘱母亲,使用时一定要小心。
随后记者利用拜访亲戚朋友的机会,走访了附近几个镇,发现卖小家电的商店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劣质产品。一家商店的老板告诉记者,品牌产品太贵,不好卖,这样的产品便宜,一般电饭煲都只有三五十元,燃气灶也只有百十来元,好卖,只要注意一点儿,一般不会出什么问题,但是使用的时间肯定很短了,不过大多数农村人不管这些,而是更在乎价格。
●翻新家电坑人
在城里,经常会看见回收旧家电的小贩,穿行在大街小巷,旧家电无论好坏都能卖掉。那么这些旧家电最后都流到哪里去了呢?不可否认,这其中有一部分被用于拆解了,但是绝大部分都是流到农村去了。
张拥军是河北承德人,在北京丰台从事旧家电回收多年了。他告诉记者,他们一起的有十几人都在干这行,回收的家电都运回农村老家卖了,很好卖,像电视之类的大家电,每台都能赚个几十上百元,当然他们很少直接卖给农民,而是卖给专门的商店,然后由这些商店经过处理,外相好点的直接卖,实在不行的、近乎报废的,经过翻新再卖,这些翻新的电视一般都很好卖,价格也不错。
前不久,记者到河北保定农村办事,发现一个村里大部分彩电都是翻新产品,价格一般在300元左右。该村的一位姓常的农民告诉记者,他家三个孩子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只有老俩口,去年秋天,在村里人的介绍下,他到镇上购买了现在用的那台21英寸彩电,当时只花了280元,效果还很好,外观看上去也像新的一样,因此觉得很划算。可是买回来刚用了一个多月,就出现光有雪花点,看不清图像的毛病,拿到镇上一修,花了三天时间才修好,修理费用去70多元,可是拿回来后,用了不到一个月,声音开关又出了问题,不是没有声音,就是突然声音爆响,非常刺耳。只好又拿到镇上修理部修,结果又花了40多元。修理部的师傅说,虽然电视外表看起来很新,但是实际上里面已经老化得不像样子,肯定是经过翻新的,即使现在修好了,用不了几天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虽然买得便宜,但是用不了一年半载,光修理费都不止买台新的。现在电视画面很不清楚,但是也不想再修了,将就看吧,能看几天是几天,以后再也不敢贪便宜买旧电视了。
记者在当地走访时发现,农民买的旧电视,没有一台贴有国家规定的二手家电标识,而且翻新家电情况非常严重,购买这些翻新家电的农户都表示,质量非常不好,有的买回来没用几天就报废了。
张拥军告诉记者,翻新家电在二手家电市场非常普遍,一般都是将那些已经不能再用的电视,维修一下,然后换个外壳,这些外壳都是从广东那边过来的,一个29英寸的外壳只花大约二三十元,但是翻新后的电视价格往往要贵上一二百元,很赚钱。不过他从不把这些翻新家电运回老家卖,因为在老家都是亲戚连亲戚,基本上都认识,怕人骂。他们运回老家卖的一般都是质量还不错的旧电视。而那些回收上来的近乎报废的电视,一般都卖给专门从事翻新的个体户了。
通过调查,记者发现,傍名牌、劣质产品、翻新家电等等现象在农村的泛滥,已经让农村这块为家电业寄予厚望、刚刚开始兴起的市场的柔嫩肌肤饱受啮噬。专家指出,相对于城市消费者来说,农村消费者因为收入低下,相对贫穷,消费神经更为敏感,一旦受到伤害将很难复原。果真这样,最终受伤的将是我国的整个家电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