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问题依然是与会代表、委员热切关注的焦点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高标准普及15年教育,支持国际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发展,积极谋划职教中心,创建省教育现代化达标市。这些要求让大家倍感振奋,也引发了他们的热议。
市政协委员骆翔燕在提案中提到,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一些青少年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与动手能力却在不断降低,很多孩子连最简单的扫地、穿衣服、系鞋带都不会,有些大学生每逢假期就把衣服、床单什么的拿回家让父母代劳,长此以往,孩子长大后连照顾自己都成问题,又怎能指望他们去照顾别人,更谈不上为社会作贡献了。她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孩子自身因素外,家庭教育的缺陷和学校教育的偏差难辞其咎。
她建议,教育部门要督促学校增设提高小学生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的课程,并纳入评分体系;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适当布置一些锻炼动手能力的家庭作业;树立典型进行榜样教育,从正面引导学生,纠正一些不良习惯和行为。
有人指出,学校课堂除了文化课外,还应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教给他们最基本的做人道理。为此,有政协委员建议在中小学增设家政课,让劳动教育回归到理论和实践当中去。
也有代表、委员表示,教育孩子学校有责任,父母更是责无旁贷。除了溺爱外,很多家长受高考指挥棒下的“高分崇拜”、“名校崇拜”等影响,会以学习的重要性来否定孩子的其他正当需要,包括玩耍和休闲的需要,甚至连最基本的一些家务活也给他们免了。于是,一些“高分低能”学生就这样产生了。看来,在孩子教育这个问题上,家长们都需要好好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