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公共卫生巡礼之四
被大山层层包围的何里山区何斯路村村民何春宝,因外伤性截瘫大小便失禁,需长期导尿。何里山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得悉后,主动上门服务,义务为患者定期更换导尿管和作护理指导。截至去年底,我市已创办了11家实行收支两条线项目管理的惠民山区卫生服务站,确保全市10多万山区农民享受到基本卫生服务。
项目管理是我市卫生系统领先全国的一大工作创新。2004年开始,市卫生局制定了公共卫生工作说明书以及项目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明确了公共卫生工作项目内容和项目落实的具体要求。政府把承担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无偿献血管理、卫技人员培训、精神卫生、急救、卫生事务管理服务等公共卫生职能的机构列为财政综合预算管理。对于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健康档案、地方病防治、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农民健康体检等20余项直接面向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照每年以本地人口人均22元的标准安排预算,并实施项目管理,开展公共卫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拨付项目经费。
突出项目绩效管理,实现了由“养人办事”向“办事养人”的转变。市卫生局组织公共卫生考核工作,财政局全程参与监督,两个部门共同制定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考核办法。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机构公共卫生项目考核,真实地反映出各单位实际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及公共卫生项目落实情况,资金拨付也按考核结果予以兑现。从项目设立、资金分配、拨付使用,均实行全过程监督管理,保证专款专用,专项核算,确保了财政资金的规范、安全、高效运行。
突出服务项目落实,实行责任医师制,实现了由“坐堂行医”向“上门服务”的转变。每个镇街配备了公共卫生专干,每个村每家企业都设立了公共卫生联络员,全市组建了50余支社区卫生服务团队,通过双向选择聘任了334名责任医师。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到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责任具体到人。市卫生局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公共卫生项目任务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责任医生制,促进社区、农村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实际出发,推出了“4+1”、“3+2”工作制,确保责任医师每周有1天或2天以上时间进社区入企业下农村。农民健康体检开展后,责任医师不仅白天上班,晚上也经常走门串户作反馈。目前,全市农村村村有责任医师牌、健康宣传窗,户户有健康宣传资料和健康档案,人人有责任医师名片和防病名片,责任医师人人有一本服务台帐。农民健康问题有人问,农民得病有处问,慢性病有人管。地处山区的赤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出了上午坐诊、下午进村的服务模式,北苑、城西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高血压病友会、糖尿病人俱乐部等。据统计,义乌农村居民看病首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占82%。 记者 张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