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亚极寒、国内42个地方出现极端低温天气等消息袭来,让保暖用品商户回想起“节前暖冬致库存积压”的同时,也不得不感叹在“靠天吃饭”生意准则下,天气冷热将成为决定行情好坏的最大因素之一。
部分保暖用品商户向记者透露,龙年伊始,场内补货、返单有限。而在坐失欧亚极寒的“冷商机”后,商户们表示今后将更多地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信息。
保暖用品未搭上“补货列车”这两天最引人关注的是几则关于极寒天气的报道:1月下旬以来,北极寒流横扫欧亚大陆,部分国家和地区积雪七八米,气温降至零下数十摄氏度;而在国内,国家气象局统计显示,入冬以来共有42个地方出现极端低温天气,但极寒天气并未带来新商机。
昨天是义乌国际商贸城龙年开市第5天,被憋了近一个月的采购商纷纷进场下单,场内也迎来了节后补货高峰。不过,返单、补货情况虽多,保暖用品却不在其列。一名经营棉袜生意的商户说,“立春”已过,下一个旺季需等到八、九月。
“时间过了,老客户也不会返单。”商户张林松在四区经营保暖内衣,去年年底受“暖冬”天气影响,留下了不少库存。节后开张,虽然国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气温直降,但于销量无补。昨天,老张已经在商位里挂出了不少春夏新款产品。
经营围巾生意的于女士开市以来都有点闲,她的商位夹在日用品区,眼见着隔壁同行电话一个接一下,但自己只有眼红的份。“要是早点知道有极寒天气就好了。”她说,行业旺季已过,连少量补货也没见着。
“天冷天热”或成商户关注新重点每天早上,老张都会习惯地打开电脑,关注期货大盘和天气预报。电脑桌面上安装的天气软件,可以察看最近一周的天气变化。
记者采访了解到,义乌小商品琳琅满目,季节性产品占了大半。而季节性产品的销量,大多由天气决定,所以每天关注天气变化如今已成为不少商户的习惯。
不过遗憾的是,类似极寒这样的天气,软件却没法预测。“气候变化太突然了,大家都没有料到,如果早一个月,补货肯定来得及。”于女士说,包括生产商、采购商和消费者在内,大家都未曾预料到极寒天气的悄然而至。比如外贸,即便现在发货,抵达欧洲还要半个多月,届时天气或有好转。正是出于这种担心,采购商大多望而止步。
所以,除了关注短期天气预报外,于女士还会上网搜集一些关于气候预测的信息。
市场管理人员介绍,经历了本次极寒天气后,相信越来越多的商户将会更加关注气候变化。
链接:
全球进入新气候模式
气候专家称,从2007年开始,气候模式开始发生变化,冬天将越来越冷,夏天将越来越热。就2012年而言,严寒、酷热、干旱、洪涝等灾害会越来越频繁。
据悉,全球进入新气候模式,有两大原因:全球变暖、太阳风暴进入了一个高潮期。专家介绍,太阳黑子活跃,太阳辐射增强,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气候异常。
而在国内,记者了解到,根据国家气候中心2月2日发布的预测显示,今年春季(3月至5月)长江以南地区可能出现春旱,夏季(6月至8月)洪涝灾害可能较去年同期严重。
具体而言,春季中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东北西部、华北北部、黄淮大部、江南东部和华南中东部等地由于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发生春旱的可能性较大;夏季,中国多雨范围较去年同期明显偏大,区域性强降水过程较常年同期多,洪涝灾害比去年同期重,主雨带位于黄淮和长江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