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的艺术
身为85后的年轻创业者,为维护公司运营,获得更多有效客户,成强(化名)已经深谙逢年过节的送礼之道。“生意伙伴、领导朋友、主管部门,无一不需要打点。新关系需要加强,老关系需要维护,每年送出去的数目只多不少。”2月2日,成强告诉记者,“开公司三年来,公关费用年年涨,今年光春节前夕就送出去10多万礼品。”成强介绍说,“送礼关键要看对方对你的作用,你要能从他身上赚100万,就值得送10万。”
另一名在博山的私营业主介绍称,送礼时还有一些讲究需要注意:“重要的生意客户可以送些黄金饰品或者玉镯,政界朋友送电子产品,购物卡是硬通货,谁都可以送。”他说,黄金制品太高调,有公职在身的人一般不敢收,出于爱面子的心理,他们更喜欢比较低调但同样昂贵的奢侈品。
礼品推动下的节日经济
不论最终选择的礼品为何,送礼者或为疏通关系,或为联络感情,礼物的选择自然不能以“物美价廉”作为标准。相反,价格越高、购买难度越大才能越显出礼物的贵重和档次。
一名常年从事名酒销售的店主表示,尽管茅台在2011年数次调价,今年春节时期的零售价较去年春节几乎翻倍,但销售状态一直是供不应求。“茅台就是这样,买的不喝,喝的不买。”该店主直言不讳地表示,在支撑其茅台销售的大客户中,不是公款消费便是大企业团购用于走访或接待,而自掏腰包送礼的小企业已经有些开始觉得价格难以接受,转为购买价格略低的进口红酒。“春节前的销量几乎能占到全年销量的一多半。”
与茅台类似的是,“礼文化”实质上正在推动着许多奢侈商品的流通。柳泉路一家金店的销售人员称,今年的春节黄金周前来选购黄金饰品的市民非常多,但算起成交金额,显然是春节前更多。“春节前走访送礼,购买摆件的客户较多,有时一名大客户就能消费十几万元的黄金制品。”
同样,像购物卡这种“送礼硬通货”的流行,对于发卡商场的意义更是不言自明。根据本报对张店某商场的调查,该商场春节假期的销售额中购物卡消费金额占40%,而据商场估计,其他几家发卡量大的商场这一比重应该更高。
礼品回收——隐蔽的利益链条
理论上,当送礼人通过礼品达到其目的后,“礼品”的使命也随之终结。但事实上,许多礼品并没有在受礼者手中被使用,而是进入“礼品回收”的环节,重新进入市场循环。
为了解礼品在回收市场的价格,6日,本报以客户身份致电一家礼品回收店,向其询问礼品回收价格。“飞天茅台950元/瓶,购物卡8.5折回收,保健品得看到货以后再估价,你先把东西拿来,价格好说。”回收店人员称。
同时,本报又从高新区一处挂出的牌子上找到另外一个回收礼品的电话,并以记者身份向其咨询现在礼品回收业的行情。
接电话女子称自己只是打工的,他们一般会在接到客户电话后,通知老板上门去“拿货”,如果收购物卡,还需要跟出售人一起去商场查清余额。对于回收来的礼品,“老板通过自己的渠道出售,价格比批发价还低。”据该女子介绍,市面上很多写着回收礼品的牌子,多数都掌握在同一个“老板”手里。
据了解,工商部门目前并无“礼品回收”这项业务,但在利益驱动下,店面和网上关于“礼品回收”的信息相当活跃,且均承诺对客户进行保密。
在礼品回收行业的带动下,礼品的制造、销售、回收再次组成一条隐蔽的利益链条,围绕在“送礼”这一传统习俗上的各方都可以从中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