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秘书长 董云庭
2006年,我国彩电产量8375万台,约占全球总量的45%;平板电视机超过1000万台,已在国内彩电销售总量中占25%,但平板显示器关键材料、TFT-LCD生产设备、面板一直依赖进口,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因此,必须从政策层面加大支持力度,以促进平板显示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我国从彩电生产大国到彩电生产强国的转变。
平板显示产业极具发展潜力
2006年,我国内地生产的手机、微机、彩电、显示器的产量占全球总量已超过40%,列世界第一。
1.我国主要终端产品市场规模巨大。
2.中国彩电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升级。
自2004年以来,我国平板电视机产销量呈快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液晶电视几倍、几十倍地增长。
3.中国市场极具发展潜力。
作为FPD器件的主要应用领域,内地生产的手机、PC、彩电、显示器等产量均已居全球第一;自2003年年底以来,中国内地已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中国内地平板电视的需求以年均250%的速度增长;2006年底中国内地彩电保有量约为4.35亿台,将在近几年内陆续更新;截至2006年底,内地居民每百人电脑拥有量为8.1台;手机普及率为35.1%;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随着农村市场需求急剧增长,都将具有良好的增长率。
国产平板电视赢利模式不佳
1.赢利模式不佳。2005年国产LCD-TV、PDP-TV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74.3%和45.3%,但利润的80%为液晶平板厂商所有(平板成本在60%左右),因此近两年国产品牌的液晶电视基本不赢利。
2.缺乏核心技术。超薄玻璃、导电玻璃、滤光片、增光片、长效背光源灯管等技术都在跨国公司手中;基础器件、专用设备、新材料、关键工艺等至今尚未突破。内地企业联合起来建设第6代液晶屏生产线,投资20亿美元,大约有80%资金用于进口设备。
3.资金压力较大。由于平板电视元器件成本偏高,营销费用相对较大,价格变化较快,整机生产厂家的资金压力很大。
4.价格依然偏高。虽然自去年以来,TCL32英寸液晶电视、海尔TLM3201、海信37英寸液晶的价格都陆续降到万元以下,但对三、四级市场而言,价格仍然偏高,难以普及。据调查资料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28个城市的平板电视消费量占了84%的份额,而我国现有的约4亿台CRT彩电尚难以全面更新。
5.售后服务不能到位。服务网点少,维修价格高。
加快平板显示业发展政策建议
1.重在打造产业链。既要借鉴当年发展彩电业的经验和教训,也要借鉴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以液晶屏生产线为重点,整合整机企业,同时要抓上游配套材料,如基板玻璃、背光源等。
2.国家给予引导资金。上世纪80年代,我国彩电业基本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出资引进113条生产线,造就了目前销售收入约800亿美元的彩电工业;上世纪90年代,政府投入12亿美元扶持8英寸芯片生产线,加快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平板显示产业是一个处于成长期的产业,建议国家对平板显示产业也采取同样的扶持措施,由政府出引导资金,企业积极筹资,促进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
3.改革国家资金投入模式。一是国家研发资金项目要更多地体现企业重大科技创新要求;二是经费要向企业倾斜,引导科研机构研发项目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三是要整合有限资源,用于共性、关键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四是对研究型企业予以重点支持;五是对优势企业的研究开发、技术创新予以重点倾斜。
4.引进与创新并重。平板显示产业的投资不能再走过去CRT彩电引进快而消化吸收慢的老路,国家科技投资应拟定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比例,近期以1∶3较为合理(当前为1∶0.07),所有项目都应遵循这一比例。
5.倡导联合开发。对于制约我国FPD发展的共性、关键性技术,倡导联合开发、有效推进,要总结彩电、手机的经验教训,要像限制重复建设那样限制重复引进和重复开发,保障有限资源的有效使用。
6.调整税收政策。2005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已联合发布《关于扶持薄膜晶体管显示器产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这是对TFT-LCD产业发展的重大支持。与此同时,在出口退税、关税、增值税等方面都应有支持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
7.发展创业基金。除银行贷款、股市融资外,创业基金是企业投入资金重要来源之一,当前要解决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风险投入的会计制度;二是风险投入的税收政策。
8.完善技术转移机制。目前产学研界面相对刚性,研究院所的技术成果找不到企业接盘,而企业急需开发的产品找不到可用的研究成果,因此,要发展科技中介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技术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