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老名叫詹志良,今年80岁,是义乌城里为数不多会手工制作灯笼的老艺人。詹家世代做灯笼,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詹志良的祖父开始,至今已传到他的小儿子手中。
100多年前,詹老的祖父带着一家老少从钱塘江乘船来到义乌佛堂,从此,在义乌安家落户,做起了灯笼生意。那时候的灯笼就好比现在的电灯,要用来照明,是家家户户的生活必需品。不仅如此,灯笼的各种象征意义,还让它在百姓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詹老对灯笼的灯语如数家珍:每种灯有不同的意义,有的灯笼代表“添丁送子”,预示着家中人丁兴旺,有的表示“财通运通路路通”,预示着吉祥发财,有的象征学生学业一片光明等。所以,这就造就了当年灯笼业的辉煌。可因为手工灯笼制作步骤繁杂,做工要求精细,用詹老的话说就是比“雾里挑花”还要慢。为了赶制灯笼,每年9月以后,家里总要从萧山请来忙完农事的工人来帮忙,直到腊月才回去。那个时候,年少的詹老总会在旁边一边看一边学,非常着迷。这一着迷,就与灯笼结下了几十年的不了情。
听闻记者想了解灯笼制作的过程,詹老热情地亲手示范其中几道工序。
“制作一个灯笼有大大小小四五十道工序,中间不允许有丝毫差错。削竹篾、开尺寸、扎竹架、蒙纱纸、剪红字等,每个步骤都很费心思。”詹老强调,“从一条竹篾到一个灯笼,往往要花几天时间才能做成。”灯笼的用料讲究,灯骨架要用细竹编织,又硬又细,柔韧性刚好,年久也不生虫;灯笼身上的材料有两种,一种是棉纸,一种是桑蚕丝,晶莹透亮,放上几十年依旧通透;粘的胶是自己调制的,水和胶的比例要严格控制,不然就容易开裂;糊灯笼时力道也要恰到好处。
詹老说,他不愿借助于机械。在他看来,那样做出来的灯,没有了竹子的清冽和棉纸蚕丝的温润,终究失去了几分灵气。
这些年,逢年过节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催生了一个繁荣的市场。从生产线上“流”下的各种艳丽的产品迎合了大众的口味。在这样残酷的市场竞争下,民间手工艺者是最早受到冲击的一群人。小儿子詹慧滨和媳妇陈美钗经营着“西门行灯”,虽然固守着家族的老手艺,也不得不随市场大军而行,销售一些机械制作的灯笼。
“手工制作灯笼在义乌还算有市场。可做这个太费功夫,远没有机械做得快。一个手工灯笼卖卖才25元,可需要耗费一天时间。”面对这出力不挣钱的活,陈美钗显得有些无奈,“可毕竟是家族世代的手艺,不能废在我们手上。”
詹老拿出扎好的灯架,里外按压。这是一道要求十分精细的工序,灯架的形状、竹篾的糙滑直接影响灯笼成形的模样。
糊好纸的灯笼依次晾晒在木杆上,需要阴干,不可暴晒,时间不可太短也不可太久。
糊纸,这道工序考究的是平铺的功力,力求图纸与框架达到浑然合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