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红宝书走遍天下
70年代——三件宝物才算铁
80年代——拎包点心走亲戚
90年代——烟酒从来不分家
00年代——送礼就送脑白金
10年代——数码不够再送卡
本网讯 大众礼品的变迁,其实是中国数十年来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说:“社会经济在发展,在进步,礼品也随之变化,这是必然的规律。从物资匮乏年代的送馒头,到现在送卡,其实也是需求变化的一个体现。以前人们最缺的就是食物,现在呢?衣食住行不再是稀缺的领域,接受者要求不同,送一张卡,自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也有增加消费的实际功能,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送礼的一种进步。”
当然,在另一方面、另一个领域内,送礼则需要另外一种视角。夏学銮说:“特别是权力周围,送礼很容易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行贿受贿的渠道,变成了另外一种异化的产物,它和普通老百姓之间的礼尚往来并不相同。在这其中,权力在其中扮演着中心角色,并产生了一个复杂的社交形态,送礼越贵越好,甚至于直接送钱,送有价证券,送信用卡等。此外,这个礼也不讲往来,权力的拥有者是单方面的收礼者,不会回礼。”
谁推动了礼品市场
送礼成风的时代里,礼品庞大的市场自然吸引商人的目光,这个市场同时也一直在推动着礼品像更贵、更高档、更精致、更时尚的道路上变迁。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说:“礼品高档化,其背后的驱动力是市场,比如某些做广告特别厉害的礼品,其实等于在公开宣扬拜金主义。商家卖力地宣传,一心让消费者掏更多的钱,自然要不断推升礼品的价值,演变而成的结果,就是人们觉得送便宜的礼品拿不出手,最终越卖越贵,越贵越买。”
实际上,在礼品市场之外,还有一个隐形的市场,即二手礼品市场。夏学銮介绍说:“这是市场经济下的怪胎,权钱交易的畸形产物,很少有普通人把礼品卖出去,基本上都是那些掌握权力的人收了高档礼品,转身卖到二手市场变现,曾经有人主张礼品回收市场的合法化,但是我认为合法化可能将导致更多的腐败行为,因此,不应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