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娘舅”,让服务和管理触角延伸到最基层,实现矛盾就地化解、诉求及时回应、服务更加贴心、关系日益和谐。
这是我市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典型一例。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坚持抓民生、促和谐,持续实施“十大民生实事”,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了各阶层、各群体和谐相处,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重民生,政府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最近,来自市统计局一组数据显示:今年前3季度,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582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4901元,分别同比增长15.1%和17.9%,同时,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
5年来,我市不断加快推进文化大市建设,建成投用新图书馆、新档案馆、游泳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引进CBA、中超等高水平体育赛事,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和扩建中小学校23所,被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全面实施国家首批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目前,浙大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主体工程已完工,启动建设中医院迁建、中心医院二期工程,基本形成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基础养老金制度,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养老、医疗保险在政策上实现全覆盖。
数字化,社会管理方式与时俱进
“您好,最后再确定一下,您是希望解决家里自来水管道无故漏水事件吗?”12月27日,在市数字城市96150现场,工作人员接通了群众的电话,将群众的诉求详细记下,第一时间转达给相关部门。
义乌作为一座有200多万人口的商贸城市,原先有投诉、咨询热线电话74个,他们互不相同、公众知晓度低,又处于各个行政执法部门的垂直管理下,给投诉举报带来很大不便。为方便老百姓与政府的沟通,提高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2009年,我市开通了数字城市“96150”平台,对74个投诉电话(包括10个特服号码)进行了整合,并与我市79家协同责任单位进行了部门联动。举报、投诉、咨询、求助、建议意见……现在,一个电话就可以“呼叫”79个部门。
这是我市打造数字化社会管理平台的一个缩影。5年来,我市通过数字化建设引领社会管理创新,市行政服务中心建成了3D虚拟网上服务大厅,将便民服务逐步向村(居)延伸。目前,网上查询、网上登记、网上申报等都已在我市社会管理创新中付诸实践,这些服务事项使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高效率的创新服务。
步入“十二五”,踏上新征程,社会管理面临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同时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我市必将在新一轮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演绎更多的精彩,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营造更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