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派支教做足准备工作
2009年11月,经教育部和国家汉办选拔,27岁的朱坷作为国家公派汉语教师,与陕西师范大学的朱君芝老师一道赴约旦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生平第一次出国,去约旦之前,朱坷在网上做足了“功课”。约旦是怎样国家,约旦人民的生活习惯与中国人有何不同……诸如此类的问题,朱坷可是“能搜的都搜了”。“自以为对将要面对的陌生环境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可一到约旦,心里还是堵得慌。”飞机进入约旦境内,朱坷就迫不及待地从舷窗往下看,眼前出现的一眼望不到边际的荒漠让她顿生苍凉之感。
下了飞机,在中国驻约旦大使馆文化处工作人员的安排下,朱坷在约旦首都安曼的一幢舒适公寓里安顿了下来。为尽快适应异国环境,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朱坷开始忙着熟悉周边环境,购置有关食物和生活用品,熟记约旦的各种宗教禁忌。
在到达约旦后的第五天,朱坷开始了在约旦武装部队外语学院汉语班的教学工作。由于汉语班是该学院成立40多年来首次开设的,汉语班的学生可谓是“黄埔第一期”。朱坷作为这个首期班的老师,深感责任重大。她暗暗地下了决心:不但要打响第一炮,让班上的学员学好汉语,更要和该院其他10门外国语言课程竞争,体现出汉语班的优势。
用心教学传播中国文化
首期汉语班共有12名学员,都是从约旦各武装部队中选拔出来的优秀军官,年龄最小的23岁,最大50岁。由于学员年龄跨度大,专业基础又不一样,这给朱坷的教学带来了不少压力。
“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用心’二字。”每次遇到教学难题,朱坷总喜欢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每天6个小时的教学任务,准备教案及活动素材就要花上将近3个小时。”朱坷说,为了给学生一个生动的课堂,不习惯熬夜的她,在约旦可是经常工作到天明。经过摸索,朱坷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当地汉语教学的方法。约旦地处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很多人从小就接触多国语言,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并非难事。但是阿拉伯人生性追求自由,耐性不足,当地又缺乏汉语语言环境,要让他们长时间坚持学习汉语也非易事。根据学生学情特点,朱坷在教学方法上作了较大的调整。首先是增加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频率,增强授课的趣味性,克服学员的畏难情绪。其次是淡化语法,更强调听说训练。她不再向学员大谈汉语语法,而是采用强化句型操练的方法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长久而深远的。”朱坷始终不忘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兼顾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国心”的培养,她认为,海外汉语课堂是介绍中国文化与展示中国发展成就的一扇窗口,给外国人培训汉语,不仅要教会他们说中国话,更要培养他们的一颗“中国心”。
在朱坷的影响下,班上的每一名军官都对中国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对中国人民充满了感情。在约旦两年,朱坷所任教的22名学员中,有12人获得了中国汉办奖学金,取得了赴中国参加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语短训班的学习资格;有5人进入了“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约旦赛区的决赛,学员们取得的优异成绩让朱坷备感欣慰。
“在约旦工作和生活的两年,是我成长和进步的两年。”回想起在约旦的日日夜夜,朱坷依然充满着感情,她说,约旦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会时不时想起那两届“军官”学生,想起在约旦的难忘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