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我们沐浴着冬日的暖阳驱车而上,一路上总有青翠的山竹和不知名的红花绿树相伴相随……“可惜陶渊明没来过这里,否则世外桃源非此地莫属了。”一同事忽发感慨。“山上空气好、风景好,只是太偏僻了。”随行的仙坪村村民宗金标接过话茬。或许,这就是看景人和景中人的不同之处吧。
忆往昔:“种点田地混肚皮,
砍些茅柴换油盐”
“喏,那条小路就是我们以前上学时走的。”宗金标指着一条羊肠小道说:“我初中在黄山读的,星期天在家吃了午饭后,就要挑着米、书本以及放衣服的木箱,走七八公里的山路去学校,那时最怕雨雪天气了,路滑难走,摔跤是常有的事……”
到达目的地时,汽车里程数显示为23公里(从上溪镇政府出发算起)。没有见到想象中的低矮房屋,也没有见到在田地间耕作的村民,只见到两三幢砖房,还有房前的两位养鸡人。据说,2005年这里已退宅还耕。
曾经,这里住了60来户近200名村民,大山的青翠养育了他们的淳朴,也模糊了与山下的距离。“种点田地混肚皮,砍些茅柴换油盐。”这句话道尽了当地村民生活的艰辛。由于交通不便,山村信息闭塞,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大多会碰到一大串的“难”:出门行路难、儿童上学难、青年娶亲难、有病就医难、信息通讯难、发展经济难。据说,当时村里大概有34户家庭通婚,连来连去差不多大半个村子的人都是亲戚。
在新世纪来临前,仙坪人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终于开始下山脱贫了。
叹今朝:腰包鼓了,大学生多了,
生活变好了
从山上下来后,我们又来到异地奔小康后的仙坪村——上溪镇103省道边的馨苑小区。
眼前的小区整洁干净,温暖的阳光下,不少老人三五成群,或说笑聊天,或做手工活。“山上山下的生活变化太大了,一下子还真说不完。”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太笑着说。接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晒”起现在的幸福生活:出门有超市,走两步有医院,孩子读书也不用翻山越岭,家里现代化电器一应俱全……
更可喜的是,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据说,1998年仙坪村人均收入300多元,而现在保守估计也有2万多元。除了房租收入,村民们挣钱的门路也更宽了,打工、办厂、经商、做小包工头的都有。
“在山上,大家凑到一起谈得最多的是‘哪块地收成好’、‘来年种什么’等话题,现在则大多拿互联网说事了,我们村的电脑入户率超过90%。”“刚搬下来时,有些老人连家里的防盗门都不知道怎么打开,抽水马桶也不会用……现在,连视频聊天也不算稀奇了。”“2002年前,村里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截至现在,村里已走出了近30位大中专生。”说到这些变化,仙坪村党支部书记陈程森颇为自豪。
走出大山奔小康,仙坪人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