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外来人口“编织”卫生服务网
——我市公共卫生巡礼之一
贵州籍的小张带着刚满月的小孩回到义亭镇的第三天,镇中心卫生院工作人员就找上门来,询问孩子出生时的状况,是否打过预防针,并及时为孩子建立了预防接种卡。院长虞金洪告诉记者:“流动人员在这个区域里的进与出,我们都随时掌握情况。”
我市160余万人口中,常住的外来建设者近百万人。面对这么庞大的流动大军,怎样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市政府根据卫生局组织的试点调查结果作出决策,建立由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属地管理的外来暂住人口公共卫生管理网络,公安、劳动、计生和卫生部门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外来人口管理新体制。外来人口登记对象由原先16岁以上范围,增加了从出生至16岁的婴幼儿及少年儿童。0~16岁的对象除常规信息外又特别采集计划免疫相关信息。含有公共卫生信息的外来人口登记软件,使相关信息实现城乡共享。
近年来,市卫生部门为外来儿童建立计划免疫卡55447份。仅2006年,即为外来儿童接种222609人次,在江东、北苑、稠城、稠江等外来人口密集地带,外来流动儿童的接种数量大大超过了本地儿童数。在新市基村产下女儿李佳琦的江西妇女郑芳告诉记者,当地不仅为她的女儿建立了免疫接种卡,村卫生室的医生还会像通知本地的村民一样,定期通知她带女儿去医院打疫苗。“我的孩子和本地孩子享受着一样的待遇,感觉很平等。”她高兴地说。
针对外来人口的特点和其原籍地的疾病发生规律,市卫生局着力普及基本卫生知识和疾病防治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前年以来,卫生疾控部门对娱乐场所、看守所、建筑工地等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进行同伴教育和行为干预。在劳动力市场、车站出入口等外来人口集聚地发放印有疾病预防知识和疫情联系电话的“防病名片”。针对外来流动人口,开展了200多场电影下乡活动,在影片播出的前后和间隙播放防艾宣传片,直接受教育群众达19.873万人次,外来流动人口艾滋病的防治知识知晓率从不到50%上升到68.5%。
在基本医疗服务领域,部分中心卫生院还针对外来民工等弱势群体推出了平价医疗,方便外来人口到就近医院就诊并享受质优价廉的服务。下一步,各公立医疗机构还将推出一系列的惠民措施。针对包括外来暂住人口在内的无主无助病人,市财政还拨出专款实施医疗救助。
作为我省第三大外国人居住地,我市集聚了大量来自东南亚、韩国和中东地区的海外商人,其中常住外商8000多人,许多人希望能够获得较好的医疗服务。为此,我市对于7岁以下的外国儿童,愿意接种我国规定疫苗的,也予以免费接种。市区主要医院均实行中、英、韩和阿拉伯四种语言文字标志,医务人员普遍开展外语培训,方便外国客商看病就诊。为满足需求,去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投入资金3亿元,新建一所高标准、高品位的中西医结合三级医院,并计划于2009年投入使用。
记者 张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