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开发区菜市场一样,对于全市各大菜市场来说,定期的检测最平常不过。而这个环节,其实是我市农产品等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这一切,为的都是能让市民放心地买菜回家。
七部门联手,
每月公布“菜篮子”安全明细账
作为2011年十大民生实事的重要内容,今年5月,我市制订并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结果发布方案,确立了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方案规定,由市食安办牵头,农业、工商、质监、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场贸易、综合执法七部门为责任单位,全面开展农产品等质量安全监管,并通过《义乌商报》等媒体公布检测结果。
据介绍,信息发布工作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的农产品检测信息发布范围是农贸城批发市场、各中心菜市场的蔬菜、水果、豆制品三大类产品,以及本地农产品种植基地、种植户的蔬菜、水果;第二阶段的农产品检测信息发布范围,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增加流通领域的粮油和我市豆制品企业的检测信息。“现在实施的是第一阶段每月一期的试发布工作,截至目前已发布了四期。”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安全监督科的一位负责人这样介绍。
三级联动,
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程监管
2005年5月,我市被列为全省首批3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监控试点市之一,建立了10个省级无公害蔬菜产地监控点,根据各监控点的品种生产布局和上市情况,进行分批、分时段抽样检测;2006年初,我市开始启动建设镇街农业检测室项目,按照高起点建设、规范化管理的要求,镇街农业检测室均实行“一台电脑、一套检测设备、一个宽带网络、一名检测人员、一间专用检测室、一套管理制度”的“六个一”标准建设,开展定期例行检测和不定期抽检,以确保辖区内及周边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截至目前,在农产品监测方面,全市已基本形成以市农业检测站为龙头,13个镇街农业检测室为支撑,40个动态监控点和基地自检为基础的农业安全检测监管体系;在流通领域,初步构建了商品质量安全定性检测中心,各农贸市场的商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点,商品质量安全检测车,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点、线、面相结合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不断强化食品质量检测工作,实现了农产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在监测点定期检测的同时,市农业局每年还组织开展春茶、春马铃薯、杨梅、田藕、葡萄、梨、果蔗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行动,并适时向社会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监督抽查、专项检测等方面的信息,接受群众监督,正确引导舆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