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扫墓要讲礼仪
清明节前后,扫墓的人很多,大家一定要讲礼仪。扫墓人员衣着得体,举止得当,尊重别人的墓地,不要用手乱摸墓碑、坐在别人墓前休息、将垃圾扔到他人墓地上。扫墓时要有防火意识,严禁携带明火火种上山入林,不在墓区燃放鞭炮,以免引起火灾。不要破坏公墓设施、绿化和他人的墓碑。维护墓地安静祥和的气氛,不要大声喧哗或谈笑。不倡导另类鬼怪的祭拜方式,烧纸钱、焚香烛不可取,现在一些人还烧“电视”、“豪华别墅”等各类用纸或木料制成的仿制品,这些都不可取。不要带宠物“春游”,现在不少人扫墓时带上猫狗等,结果猫狗随处大小便,还冲生人大叫,既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也影响其他扫墓人的心情和陵园卫生。另外,扫墓人请带上纸袋或塑料袋,将垃圾带出墓地,扔到垃圾箱内。
低级庸俗不可取
“清明节,人们用一些物品祭奠先祖无可厚非。然而,一些人却异化成了给逝者送‘别墅’和‘二奶’,此类低级庸俗的做法实不可取。”市殡葬管理处有关人员说。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在祭祀上越来越讲究,越来越花样翻新,在祭祀品上的耗费也越来越大。过去,人们在祭祀时烧上一沓黄纸,如今人们烧纸一出手便是几捆,出手甚是阔绰。记者采访时发现,清明节前十多天,许多祭品专卖店纷纷在显眼位置摆满出售的各种祭品,里面除了各种冥币、金元宝、彩电、洋楼外,还有仿制的博士文凭、出国护照,更有甚者,有的店里居然还有纸做的“三陪小姐”等,而且销路还不错。在市区新马路一家祭品店里,纸扎祭品价格不菲:3层楼的新款“别墅”200多元、“轿车”50元、各种“首饰”数十元不等,还有各式“家用电器”……老板告诉记者,一到清明,就有很多市民帮死去的亲人“改善生活条件”。记者算了一笔账:购买一套简单的“家用电器”100多元、一栋普通“别墅”100多元、纸钱香火等50元,再加上交通费,起码要花300元。
祭扫不是搞封建迷信,不是光宗耀祖,只是缅怀先人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那些低级庸俗的祭奠方式、荒诞的祭品玷污了先人的在天之灵,不但对先人不敬,更是对逝者的轻薄和亵渎。
德国扫墓习俗
在德国(乃至整个西方国家)出席葬礼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尽可能穿黑色的衣服,男子要系黑色无花图案的领带,如果没有黑衣服就穿色泽暗淡、深沉的衣服,切忌穿鲜丽的服装。同时,扫墓时要保持肃穆、安静,切不可大声谈笑。
到墓地去扫墓,一般只送鲜花,可送成束的鲜花,也可送用鲜花做成的花圈(德国人不用纸花做花圈)。没有捶胸顿足、嚎啕痛哭的场面,除了小声的抽泣声,多数人都会静静地呆上一会儿,寄托自己的哀思,默默地为死者祈祷。
与人们肃穆的神情和暗淡的服装相反,德国的墓地是万紫千红、鲜花盛开的。墓地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主要是四季常青的苍松翠柏。在和暖的季节,百花齐放,鲜花既代表了人们对死者的追思,也是对生者的慰藉。
倡导文明祭扫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古人对祭奠先人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写照,清明扫墓,祭祀先人,寄托哀思,是人之常情。祭奠已逝亲人本是一种传统文明,但如今有些走了样。有的人请巫婆神汉为祖宗祈阴德、为子孙求荫庇,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大造“活人墓”,大操大办,大吃大喝,相互攀比;有的干部还开着公车携带家属子女到祖宗坟地看风水,修坟茔,做道场,焚纸钱……凡此种种,不仅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格格不入,而且还助长了封建迷信活动的蔓延,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纪念已逝亲人,关键在心意,良好业绩、和睦家庭,才是对已逝亲人的最好告慰。清明扫墓,重在表达情感,更要讲文明,树新风,不搞封建迷信活动,我们才不会亵渎已经去世的亲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思念和崇敬才是对亡者最隆重的礼祭,他们的表达也越来越自然温馨文明。网上扫墓、音乐祭扫、鲜花悼念、植树寄哀思等越来越被人们所采用,在先人的墓碑前,放一段亲人生前喜爱的音乐,献上一束束鲜花,植上一株绿油油的常青树木,传送给先人的是无尽的追忆和思念,留在我们内心的是充溢着对亲人的温馨和思念,这既简单又文明的扫墓方式,难道还不值得我们推广吗?
在这里,我们呼吁广大市民,在传统的节日里,我们既要按照传统过节方式祭奠已故亲人,表达怀念之情,也要用文明的祭扫方式,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爱护环境,倡导新风,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本期撰稿、摄影:记者 陈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