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三年的主要任务是“1597”:即确立1种贸易方式、制定5项配套监管服务政策、 打造9大发展平台、完善7方面服务体系
日前,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中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4月8日下午,我市组织召开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小组会议,学习传达省政府专题会议、中央部委关于改革试点的有关精神,研究部署下一阶段改革工作。市委书记黄志平在会上指出,要围绕目标突出重点,牢牢把握三年改革工作任务,科学组织统筹推进,吹响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号角。
黄志平在会上指出,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亲自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问题,充分体现省政府对改革试点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和省政府专题会议精神,切实增强抢抓机遇、工作责任、综合统筹、创新创优、合作共荣五种意识,大胆探索,先试先行,举全市之力积极推进改革试点这一头等大事,争取尽早取得实质性成果,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改革发展经验。
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标志着义乌改革试点进入启动实施阶段,我市研究制定了《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三年实施计划(2011-2013年)》(征求意见稿)及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黄志平指出,根据国务院批复精神,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要达到三个目标:在国家层面,成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示范区;在区域层面,成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地;在义乌层面,成为世界领先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和宜商宜游宜居的国际商贸名城。围绕以上三个目标,今后三年的主要任务是:确立1种贸易方式、制定5项配套监管服务政策、打造9大发展平台、完善7方面服务体系,简称为“1597”。
确立1种贸易方式。即量身定制“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该贸易方式要适应小商品市场商品贸易多品种、多批次、少批量,满足定向采购和即兴采购相结合的一站式服务需求,公司户和个体户并存三个特点,顺应出口与进口转口贸易联动发展、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联动发展、生活性消费资料市场与生产性消费资料市场联动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传统市场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联动发展五大趋势,实现市场行为规范、经营状况明晰、产品质量保障和知识产权保护可追溯这一目标。
制定5项配套监管服务政策。就是制定实施与“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相适应的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工商等监管服务办法。
打造9大发展平台。积极构筑有利于实施“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重要载体,即建设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国家级小商品国际贸易区、着力打造重要的国家级会展平台、创办中国义乌(坦桑尼亚)经贸合作区、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综合保税区、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具有“始发港”和“目的港”功能的“义乌港”、建设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综合交通运输平台、加快实现航空口岸开放。
完善7方面服务体系。创新有利于实施“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体制机制,即创新电子商务发展管理模式;构建市场综合服务体系;提升市场商品质量,深入推进质量立市、标准化和名牌带动战略,推动出口产品质量实质性提升;构筑优势互补的区域协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与国际贸易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完善城市综合服务体系。
黄志平强调,各有关单位要明确任务,进一步充实完善三年实施计划;要落实责任,确保各项改革任务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要深入调研,梳理出困难和问题,向上级提出意见建议,全力争取支持;要充实力量,引导激励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的优秀干部充实到改革队伍中;要加强宣传,在市内外组织开展专题报道、深度报道、系列报道,营造浓厚的改革试点氛围,为近期即将召开的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动员大会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市长何美华传达了省政府关于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专题会议精神。他在讲话中指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获批不仅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新的里程碑,也是全省改革和发展的一件大事,对推动我省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省级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紧紧抓住改革试点的历史性机遇,集中力量加快推进试点工作,争取尽早取得实质性成果,确保实现改革预期目标。
童香娣、杨林章、陈秀仙、宋英豪、缪永法、潘文锋、果凯、米斌、王奎明、季金甫、吴森民等市级班子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宋英豪汇报近期改革试点情况,并介绍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2011至2013年重点工作任务。